揭穿河北依棉集團數億國資流失背后(三)
政府責任不容推脫
在依棉改制案件中,記者了解到,保定市原副市長周立柱因為玩忽職守罪被指控,目前一審尚未判決,保定市國資委原主任孫新強因為簽訂合同失職被騙罪被指控,目前也尚未有判決。
公訴人在法庭上表示,依棉上訪事件發生后,政府先后拿出5000多萬元解決職工問題。但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政府在依棉集團改制過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據悉,外商收購雖然獲得了政府批準辦理營業執照,并每年都進行年檢,但一直沒有得到商務部的批準,沒有通過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批準辦理外匯賬戶。
2004年,香港亞紡公司在與上市公司中策集團談判時,對方派出會計師和律師做盡職調查,認為香港亞紡收購依棉集團沒有經過批準,是不合法的。朱之霖知道后,立即寫辭呈,表示董事長不干了,此后,再沒有到過依棉集團。
兩年后,政府告訴朱之霖,收購是合法的,你繼續做吧。此后,香港亞紡引進了中紡工貿。
取得了營業執照是否就表示收購完成?
熟悉外商投資并購法律的朱之霖庭上稱:“根據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外國投資者應當在營業執照頒發之日起3個月內支付全部對價。特殊情況經過批準,可以1年內付清全部對價。外匯資金進不來,支付不了對價,換句話說,我就從來沒有擁有過依棉集團。土地出售、安置職工等還是要向國資委和政府匯報,外商根本做不了主。”
■鏈接
依棉集團是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企業曾輝煌一時。
2003年,依棉集團與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的亞紡公司達成并購協議,以零對價將100%股權出讓,通過“整體打包出售”的方式,由亞紡公司整體并購,企業從國有企業轉為外商獨資企業。
據職工反映,改制之時,依棉集團管理層描繪了很美好的未來:分離優質資產實現海外上市,并以依棉為平臺,并購3至5家國內紡織企業,爭取5年內使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把依棉打造成中國紡織業的“旗艦”企業。
管理層還一再保證,“外資企業會像我們原來國有企業那樣,繼續繳納員工‘五險一金’,外資企業如果不承認這一條,我們根本就不能同他談。這在合同書中已經確定下來了,請大家放心。”
但5年過去后,職工發現,工資條上雖然顯示著養老保險、公積金個人應繳部分按月正常繳納,但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查詢,自2004年4月起企業并沒有給職工繳納公積金,2004年起,職工也從未收到過養老保險繳納回執單。
除了養老保險和公積金外,職工還一直被拖欠經濟補償金,并購后三年內累計投入約5000萬美元的承諾也沒落實,更讓職工擔心的是,還可能面臨著大批裁員的問題。
2009年3月底,數千名員工集體步行到北京“旅游”。2009年4月,汪利娟被停職,隨后因涉嫌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罪被逮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