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發展方向:“生物質纖維”占領市場
第150期東方科技論壇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研討會,6月17日在滬杏科技圖書館舉行。本次研討會由東華大學承辦,季國標、郁銘芳、孫晉良、蔣士威等院士為執行主席并主持會議。
來自國內外紡織化纖和生物材料領域的知名學者、專家和企業代表4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東華大學徐明稚校長代表承辦方對遠道而來的嘉賓表示歡迎。武漢大學張俐娜教授、中科院過程工程所陳洪章研究員、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孫剛教授等作了主題報告。
與會專家通過對生物質纖維及生化紡織化纖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由我校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東方科技論壇第150次學術研討會16日至18日在上海滬杏科技圖書館舉行。來自美國、新加坡及國內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近50位專家圍繞“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中國工程院院士季國標、郁銘芳、孫晉良、蔣士成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孫剛擔任會議執行主席。我校校長徐明稚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會議圍繞生物質纖維原料的生態化制備,生物質纖維的新型高效綠色成型加工,新型生物質纖維及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生物質纖維發展的必要性、前景以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科學、技術和產業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孫剛教授作了題為“天然高聚物和天然化學品在紡織加工過程中的應用”的報告。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洪章作了題為“紡織纖維原料過程工程研究進展”的報告。我校材料學院王華平教授作了題為“生物納米纖維素發展狀況及趨勢”的報告。此外,武漢大學張俐娜教授、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楊一奇教授、天津工業大學程博聞教授、美國農業部西部研究中心格棱教授、青島大學夏延致教授、清華大學劉德華教授、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張建春教授級高工/少將、新加坡國立大學劉向陽教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張軍研究員以及我校邵惠麗教授、張玉梅教授也分別就纖維素纖維、海洋生物質纖維、漢麻纖維的研究和發展趨勢、生物法聯產生物柴油工藝和我國生物質纖維的開發及其產業化前景分析闡述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
會上,與會專家通過精彩的報告和熱烈的討論,達成了以下共識:
“生物質纖維”將成為未來紡織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與會專家表示,由于全球石油資源日趨匱乏,作為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我國化學纖維的產量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必須有相應的替代資源以滿足生產發展和消費增長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能替代石油的可再生、可降解的新型化纖原料的經濟性日益顯現,以生物質工程技術為核心的綠色纖維及材料的快速發展,將成為引領化纖工業發展的新潮流。
專家還表示,生物質纖維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實現“資源有效利用”、“技術環境友好”、“產品靈活多樣”。“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是緊密結合國家戰略目標,符合國家中長期發展需求的一項重大課題,將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紡織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生物質纖維”研究應注重產學研結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專家表示,國內生物質纖維尤其是纖維素纖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色,有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從產品原料、開發和利用上進行全面規劃。
部分專家建議,基于我國國情實際,我們應邊研究邊產業化,走多元化生物質能源發展之路。不僅要利用粘膠纖維等一些已經成熟的生物質能源技術進行產業化生產,更需要嘗試進行新方法、新工藝的發展,多渠道開發生物質能源技術,提高競爭力,實際解決科學與工程的轉化問題。
也有專家表示,在發展生物質纖維過程中,要引入全生命周期研究,進行能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效應的綜合評估,保證生物質能源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建議國家在新能源發展戰略布局上,明確對“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的定義和檢測方法,在產業發展布局上,實施政策扶持和優先發展戰略,盡快實現產業化,并得到國際認證。{page_break}
專家強調,發展生物質纖維,關鍵是實現原料選擇和可持續生產的銜接、相關技術與現有裝置的銜接、產品與應用市場的銜接。在綜合利用生化原料的基礎上,研究生物質資源的前處理和制造化學纖維的過程;建立以天然纖維素原料為主的生物質轉化的化工產品體系;實現高性能生物質纖維的開發,為產業化提供支撐。
專家還表示,發展生物質纖維和生化原料的基礎研究需要多學科大合作,這一技術必然走集成道路,是中國纖維產業的創新機遇,是科學與產業發展必然的戰略選擇。必須大力開展生物質纖維資源與前處理技術、新型生物質纖維技術、新型生化合成纖維技術的研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