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業:出口轉內銷 看上去很美
在制造業領域,加工貿易的模式支撐中國走過了多年的快速發展,但近年來,如何從低水平的出口主導轉向內需擴大,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一個方向,因此政府和民間不斷在討論如何“出口轉內銷”的問題。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外需萎縮導致一批中小企業倒閉,更凸顯這一命題的重要性,在政府層面,也屢屢提出促進出口轉內需的口號,但如同中國本身沉重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樣,要改變長期形成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畸型拉動的經濟結構,這個轉身絕非那么容易。
小企業的選擇
2007年,范曉濛離開任職5年的江蘇省紡織工業集團進出口公司,和朋友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外貿公司,這家年營業額接近500萬元的小企業,服裝產品主要出口到加拿大和巴西,目前有10幾個員工。在中國,有著數以萬計的這類型小公司。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范曉濛這類型的服裝貿易公司是個打擊,“2008年之前出口毛利有20%左右,凈利起碼也有10%,2008年之后就下滑得厲害,現在毛利也就10%~12%,凈利也就3%~4%。”范曉濛對本刊記者說。
2008年之后,服裝貿易企業訂單數量減少,歐美的訂單也部分轉向了越南、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另一方面,對于服裝行業而言,原材料和工資的上漲幅度讓范曉濛感觸最深,棉紗不斷漲價,2010年4月開始漲,2009年底2.9萬元/噸的棉紗,到2010年底變成了4.8萬元。
再加上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家先后放開了服裝行業進出口配額和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管制,門檻降低了之后,外貿企業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更使得許多企業萌生出口轉內銷的念頭。
但說轉型容易,做轉型難,在范眼里,外貿和內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就我所了解的情況,轉型成功的,幾乎沒有。”他說。
范分析,雖說做服裝內銷的毛利表面上甚至可以達到100%~200%,但內銷要自創品牌的話,首先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要花錢做廣告去宣傳推廣,要花錢請人來調研和設計,要支付不菲的人情費和進場費才能進入商場或超市,計算下來凈利也就比出口多幾個點。
其次,讓消費者認可一個品牌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企業的投資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回報,也有可能血本無歸。畢竟,服裝企業的門檻低,國內競爭越來越激烈。
“各種費用,還有庫存的壓力,同時,要承受高額的利息,因為商場和超市苛刻的付款條件,3~6個月才可能拿到貨款。”他說。而做外貿,雖然利潤少,但程序則簡單得多,接到訂單給客戶打樣確認投產面輔料大貨生產驗貨出貨收到貨款。整個周期一般在3~4個月。
“對我而言,做外貿主要是做服務,而做內銷主要是做市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程序。所以,盡管服裝外貿的大環境越來越惡劣,利潤越來越薄,我還是堅持做外貿。”范說。
范有幾個做外貿的朋友也想轉內銷,但目前的做法僅局限于在淘寶網上售賣,走電子商務B2C的渠道比傳統渠道雖然省了很多成本,但幾乎沒有什么品牌和消費者忠誠度可言,和大路貨相差無異。
中型企業轉型困難
和范曉濛類似小型企業轉向的畏懼相比,以加工生產為主要業務的中型外向型企業轉向內銷,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吳振昌1990年就將臺灣的制鞋生產線全部搬到了廣州,成立了創信鞋業公司,利用他原先的海外網絡和廣東廉價的勞動力,為耐克等一批大客戶代工,生意紅火。不過,金融危機爆發后,他的企業訂單一度下滑了三四成,工人數量也由1.3萬多人減至六七千人。
雖然面臨著困難,但是在內遷做品牌經營還是外遷至東南亞的問題上,吳振昌有些舉棋不定,因為兩者都存在風險,他需要慎重考慮,畢竟這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市場的人力資本雖然比中國便宜,但生產配套遠沒有大陸成熟,更重要的是,外遷后很可能將錯失大陸這個龐大的市場機會。而假如內遷,在交通運輸以及生產配套上也將面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他這樣90%產品出口的企業來說暫時存在諸多不利。
幾年前,吳振昌也開始代理一些品牌拓展內銷,但進展并不順利,目前還占不到公司銷售額的10%,吳振昌對記者坦言這與他將更多精力放在出口訂單生產上有關,但他還是很看好內銷市場的前景,只是從制造業轉入商業有較大風險,那是兩個差異很大的領域,前期市場調研要做好充分準備。
在轉向內銷的過程中,“學費”總是難以避免要交的。
佛山地區一家以小家電貼牌生產和出口為主的中型企業雖然從2008年起就啟動了內銷,但內銷比例至今不到5%。“一是動力不足,貼牌利潤仍然存在,且新產品大大帶動了今年出口增長;二是相比之下,內銷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障礙重重。”該企業一位離職的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只要貼牌還有利可圖,做慣了貼牌的中小企業就不愿輕易改變路線。
2008年底金融風暴最嚴重的時候,這家以咖啡機、電熱水壺生產為主的企業,曾經最困難時銷量下滑到只剩60%。為此,企業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用多年出口積淀下來的資金,一方面潛心投入到研發,等待歐美市場的復蘇;另一方面,也開始嘗試開辟內銷。
但第一輪開拓以失敗告終,在開拓國內市場的時候,“算不上團隊的團隊,自由松散的管理,毫無目標的作戰計劃,把和咖啡文化聯系緊密的咖啡機隨便扔放在大賣場里,隨便下放到三、四級市場,完全找錯目標市場,是導致投入產出幾乎為零的一系列原因”。
該人士介紹,他們已經實施多種模式開辟內銷市場。如自建賣場、貨架置換、參加國內的相關產品展銷會等,但效果并不太好。“內銷開拓對中小企業來講一定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中小企業都能熬得住的。”他說。
高昂的渠道建設費用是中小型企業出口轉內銷過程中感到“恐懼”的一點。
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在出口的同時也做內銷,旗下有國內女裝品牌之一的“莊姿妮”,但在經過10多年經營至今仍然未擺脫虧損。據了解,因百貨商店進場費、設計以及人工成本等費用,“莊姿妮”的銷售額需要達到3000萬元的規模才能持本。
廣州的百貨商場主要扎堆在黃金地段,一般商場一樓租金每天達到500~600元/平方米,有的甚至高達1000元/平方米。店鋪租金不斷走高吞噬著內銷企業的利潤。
在國內市場銷售,往往還會遇上“李鬼”。原廣東絲紡副總經理王勇力告訴記者:“幾年前在廣州專賣店剛推出新款,過幾天就發現周圍服裝店也推出類似款式,但價格則便宜許多。受仿冒沖擊因此曾關閉過一些專賣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