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了!隨之而來的是?
“社會焦慮的出現,一方面源于當代中國正經歷急速的轉型,人的流動性加劇,相應的社會建設卻不配套,強化了社會成員對生活的不確定感。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隨著社會成員個性意識、財產意識和維權意識的覺醒,人們對現實的生活質量以及未來的美好生活更加重視了。 ——中央黨校教授吳忠民 N人民日報核心提示
昨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關注社會焦慮”系列報道之結束篇《精神之惑》。文章指出,原來人們要求“三十而立”,現在變成了“三十而富”,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成為衡量成敗的標準。從“四大件”到“有車有房有閑”,成家立業的標準在物質條件的指向上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高。
文章追問,人們都把名望、地位、金錢當作成功,可這些只是成功的附屬品,并不是成功本身。人們的精神追求去哪兒了?跑步前進透支未來是“三十而立”,還是“三十而富”?
再過4個月,李冉就滿35歲了。35歲,它預示著一段生活的結束?還是預示著另一段生活的開始?李冉陷入了焦慮。幾年前,李冉和兩個朋友在廣州合伙開了一家服裝加工廠,李冉以45%的股份做了大股東。如今工廠有員工近300人,加工出來的服裝全部出口,年銷售收入達到1億元。
看似穩步前進,但李冉難有安全感:服裝加工行業競爭激烈,政策、資金、市場……任何細微變化都會帶來業務上的不確定性。
雖然擁有珠江岸邊兩套江景房,日常生活暫無憂慮,但李冉覺得,原來人們要求男人“三十而立”,現在變成了“三十而富”,“好像三十多歲你還沒富,你這輩子就沒機會了。一旦被這樣的成功模板驅使著,不焦慮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生意,李冉平時都住在廠里,周五晚上才回廣州,經常身心俱疲。財富越多壓力越大是享受生活,還是為了生活?
劉束今年33歲,從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供職于一家金融機構。30歲之前,他的稅后年薪已過20萬元。起初,劉束覺得除了房子之外,手上有500萬元現金就可以提前退休,可是伴隨著房
物價走高,他心里越來價飛漲、越不安,對于現金資產的期待也節節攀升。他就拿出一部分積蓄購買了理財產品,另外拿50萬元“殺”入了股市。
全身心投入股市后,他才發現,原本簡單的生活,平添了無數煩惱。首先就是時間沒了。劉束說:“原來股民這么累啊。白天吧,要看A股的行情,晚上要看歐洲的股市,早上一睜眼還要關心美國的股市。我做這些事還不能耽誤工作,你說我有多累。”更多的是心靈煎熬。化解焦慮寄托希望是斗志昂揚,還是感情失落?
蔡婧的女兒不到10歲,卻已經在美國生活了3年多:“能不想女兒嗎?想到心疼的時候都睡不著覺。”蔡婧是北京一家公關公司的客戶經理,收入不低,但屬“北漂”一族,沒有北京戶口。3年前,看著周圍同事紛紛送孩子出國留學,蔡婧一狠心,也把女兒送到了在美國生活的姐姐家。
人們都認為,物質生活更為豐富時,人們的抱怨應該更少,人們的安全感應該更強,可事實恰恰相反,現階段社會焦慮幾乎覆蓋了所有人群。
專家表示,雖然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會感覺到焦慮,但人們不能被焦慮壓垮。作為個人,需要保持一種正確認知社會、評價自我的價值觀,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心態。政府部門應構建一種更加完善的發展機制,并盡快完善社會保障,讓人們對未來生活形成穩定的預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