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商跑路映射中國民企“四大天花板”
在08年的金融危機中,我曾經總結過中國民營企業面臨的“四大天花板”:
1、人民幣升值;
2、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
3、員工成本上升加速;
4、管理層與員工層沖突加劇,導致管理成本持續上升。
我當時的評價是,如果民營企業不突破這四大天花板,那么,大約在五到八年,中國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將會進入無利潤時代。
幾年過去了,這“四大天花板”的預言似乎正在應驗,比如溫州最近傳出的近20起民企老板“先鋒溫州地區,其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的效果。
道理很簡單,在作為“改革先鋒”的溫州企業出現“投機化傾向”的背后,說明的是中國民營企業陣營正在發生兩極分化:要么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獲得新的贏利方式走向新生,要么選擇“投機化贏利”最終走向死亡。
其實,民營企業的危機已經不是才發生的事情了。
2006年開始出現第一次整體性危機,遺憾的是這一次危機并沒有引起企業家足夠的重視,相反現實的危機倒是觸發了相當一部分企業家進入“房地產行業”。
2008年金融危機對民營企業應當是一個分水嶺,在我看來,這次危機標志著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春天已經結束,中國民營企業正好借助金融危機的力量,經過五到十年的努力,完成產業升級與贏利模式的轉型,從而奠定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
但遺憾的是,宏觀經濟的快速復蘇再次麻木了企業家的進取心。
然而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如果說這次宏觀調控是對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長的一次補救,那么,2011年所出現的中小企業困局便是金融危機的延續。
或者說,如果我們真正懂得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上帝對中國民營企業轉型的一次暗示的話,那么,接下來我們似乎就只有兩條路可走:
要么是敬畏規律,“替天行道”,把缺少的后勁補回來,從而贏得新的增長;要么是沉湎在繁榮的表象中,繼續到處尋找“好日子”,最后是“天令其亡,必令其狂”,走向“自廢武功”的道路。我覺得民營企業是到認真思考自己發展戰略的時候了。
民營企業家們有沒有想過,“四大天花板”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政府,但過去三十年,民營企業從出口補貼,從全球化的原材料優勢,以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中獲得過多少好處?
有數據為證,中國第三產業的比重嚴重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只有43%,比印度落后近十個百分點。
稍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第三產業標志著企業的“客戶化水平”,而第二產業則標志著企業的“產品化水平”。中國經濟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發展不足,這樣的宏觀格局背后是中國民營企業贏利模式嚴重“產品化”。
也就是說,中國民營企業的經營模式中,絕大多數是遠離終端客戶的“產品化”經營模式,這種模式意味著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實更多的是成本競爭力,而不是“客戶競爭力”。這也是為什么在金融危機中,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攻擊中國發展模式是金融模式的原因之一。
這固然有其偏見與政治目的,但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如果其競爭優勢是低廉勞動力成本之上的制造優勢,那么,這種發展模式無疑會通過全球化的資源分配機制,導致全球資源使用的低效與經濟結構的失衡,從而導致全球化的經濟危機。
所以我提出,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上帝對中國民營企業轉型的一次暗示。我們一定要讀懂這次暗示的戰略含義,那就是真正的危機是內在的,是我們國家經濟結構的危機,是我們民營企業發展模式的危機,這次危機的真正含義,就在于提醒我們懂得民營企業勞動力優勢的春天已經過去了,接下來將是一個“憑實力見高低”的夏天。
遠的不說,就說鄰邦印度吧。印度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科技大國,擁有400萬科技人才,在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同時,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在我們出口產品的同時,他們在出口軟件與“外包”服務。在國際經濟舞臺上,誰是未來秋天的收獲者?也許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要知道,中國與印度的這種差別,不僅是經濟總量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企業家精神與人民生活質量的競爭。
制造業與服務業背后是兩種不同的企業家精神。
制造業背后的中國企業家精神,提倡的是“天道酬勤”,但缺乏的卻是創新與對知識產權的尊重與保護。而所有這些恰恰是服務業所強調的。1994年印度通過了版權法,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我們知道,服務業特別是軟件業對知識產權的尊重與保護,是制造業無法比擬的。
同樣是制造業,日本與韓國企業的發展模式是追趕世界一流。日本企業追趕美國,韓國企業追趕日本,而我們的民營企業家也有追趕,但大多是國內關起門來相互追趕,在國內的政策環境與經濟環境下,這種“內戰”的結果,進步當然是有,但伴隨而來的副產品,常常是惡性競爭與政府干涉。內蒙兩大巨頭蒙牛與伊利不時爆出的“惡斗”,各地政府封鎖市場,通過公安司法力量幫助本地企業打擊競爭對手的事件時有發生。
另外,勞動力成本優勢也并不值得永遠夸耀,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另一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收入,據全國總工會的數據,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且現在大部分員工收入增加速度落后于CPI增長,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覺得,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從企業發展方式上講,企業家再也不能把“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自豪地掛在嘴邊了,難道我們就沒有能力在提高企業贏利能力的同時,同步提高或甚至先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嗎?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改變企業的發展方式,從單純追求“量”的增長,轉到追求“質”的增長方向上來,這一轉變的核心就是“創新”。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因為創新要求企業家把員工看成是一個“具有思考能力的創造者”,而不是一個“只知道服從指令”的賺錢機器。
而一旦企業贏利的源泉從使用員工的體力,轉移到既使用體力也使用腦力,或者以腦力為主的時候,員工收入增長就成為企業增長的前提:企業會通過投資優秀員工來形成新的競爭力!
一句話,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并沒有結束,因為這一危機深深根植于中國經濟結構之中,根植于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模式之中。我希望民營企業家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08年的金融危機仍然繼續,我如何做才能活下去?有時候,正確的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正確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