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行業融資模式悄然轉變
對涉棉中小企業來說,市場交易商提供全流程網上操作的融資業務,為涉棉企業降低了融資成本。
“12月是棉花收購的旺季,資金需求量大。往常這個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往來于銀行。”保定銀祥棉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占海告訴記者,今年他嘗試通過建行提供的網絡融資服務,幾分鐘內就拿到了1000萬元的貸款。
23日,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與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在河北保定正式啟動“e棉通”網絡融資業務。該業務以全國棉花市場監管體系和網絡為依托,以棉花倉單質押為核心,為全國棉花交易市場交易商提供全流程網上操作的融資業務。截至目前,已有河北、天津等地6家涉棉企業成功獲得逾2億元的授信額度。“作為一個傳統行業,我們一開始對于網絡融資充滿疑惑,但看到幾分鐘后貸款就到賬了,這種高效和低成本確實很好。”呂占海介紹,他的公司注冊資金3000萬元,以籽棉、皮棉加工、營銷為主,年收購加工棉花四五萬噸,每年資金需求達到五六億元。
對涉棉中小企業來說,資金流意味著利潤流,但由于各種硬性條件形成了過高的門檻,使得銀行無法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貸款資源。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的創新和發展,我國棉花行業的融資業務模式也在悄然轉變,涉棉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正在逐步緩解。
保定和豐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史忠永告訴記者,作為一家主要從事棉花貿易的中小企業,網絡成為其尋找客戶的重要工具。“在棉花收購旺季時,所需資金能達6000萬元,按照傳統方式申請,我先要向交易市場提交紙質申請,再由交易市場轉至銀行,等貸款批下來都三四天了,很容易錯過收購時機。”
前幾天,史忠永嘗試通過“e棉通”貸了100萬元,從填電子申請表到貸款到賬只用了不到10分鐘。“今年信貸額度緊張,按傳統方式申請貸款授信額度有限,但通過網上貸款一下子就拿到了錢,用款速度提高意味著利潤的增加。”
建行零售業務總監兼北京分行行長田惠宇表示,隨著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通過網絡做生意。建行看到其中所蘊含的市場和機遇,首創了網絡銀行“e貸款”。目前,建行在全國已投放網絡“e貸款”數百億元。
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董事長王正偉介紹,近年來,我國棉花年產量達到700萬噸,規模以上棉花收購加工企業2000多家,紡織用棉企業5000多家,年用棉量1000萬噸,棉花產業鏈年資金需求量在5000億元以上,市場空間很大。
其實,建行此次與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合作看重的不僅是3200多家交易商巨大的資金需求,還有交易市場已建立起的棉花交易、資金、物流監管、信息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通過網絡平臺的快速審批和放款,現在中小涉棉企業也能享受到和大型企業一樣的待遇。與此同時,銀行也能通過平臺的信息掌握客戶的實際情況,降低了信貸業務的成本和風險。”田惠宇表示,“e棉通”的推出也完善了服務平臺,有效實現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三流合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