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服裝進場零門檻 部分商場稱送檢匪夷所思
品牌服裝屢被查出問題,與零售市場未把好關也有關系,一些商場竟然稱,由商場 送檢有些匪夷所思。
近日,一份由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香港、澳門等21個城市的消委會以及消保委聯合發布的運動服比較試驗結果顯示,由深圳市消委會工作人員從市場上購買的60個受檢樣品,有56個樣品通過了全部項目測試;但有包括Columbia(哥倫比亞)、奧地利戶外品牌NORTHLAND(諾詩蘭)、美國休閑運動品牌CONVERSE(匡威)和意大利休閑運動品牌Lotto(樂途)在內的四大知名運動品牌被指運動服樣品pH值超標或染色牢度不達標。
昨日,多位接受采訪的零售業人士坦承,商超專賣店等零售名牌服裝的質量再進行檢查。
武漢一家大型百貨商場采購部負責人透露,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只會對國家強制要求送檢的食品、電工等產品做強制送檢要求,對于服裝尤其是知名品牌服裝,商場并不會對每一批次的商品進行抽樣檢查,因為“較高的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合約擔保。知名品牌新到商品通常會向商場提供一份產品送檢報告。有關部門走訪市場時,商場也是憑這份由廠家提供的報告應對檢查的。”
長期以來,大賣場因天價進場費飽受詬病,然而對于強勢品牌來說,商家又放低身段,甚至對其寬以“零門檻”入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零售市場鮮有對進場服裝類產品進行抽檢,與其檢測費用較高有關。以羊絨面料為例,其國內檢測機構的檢測費用在400~700元不等,面料顏色越深費用越高;同樣的面料若送至外資檢測機構,則費用將高達1000~1500元不等。
而且,每逢換季季節、新品上市高峰期,若商場對每一個進場品牌的每一個批次的服裝產品都送檢,在每批10~20天左右的檢測時間的現實因素制約下,勢必會拖延新品上市時間,最終導致商家與廠家遭受雙重損失。
廣東家用紡織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蕭健承對本報表示,中國是紡織生產大國,但國內紡織品市場的產品檢測率卻不足50%,未經權威檢測就直接進入流通領域的紡織服裝產品確實比比皆是。
蕭健承說,在這樣的行業大環境下,作為生產商與消費者之間的紐帶,零售商確實有義務為消費者把好最后一道關,無論是強制送檢的產品還是已有擔保契約的知名品牌產品,都應定期抽檢進場商品。
“不過,就本次上黑榜的四大知名運動品牌而言,不達標產品被解讀為‘節省成本惹的禍’則有待商榷。”蕭健承認為,因為pH值超標與降低成本并沒有直接關系,“過高的pH值可用醋酸清洗、中和、降低,而每米棉質布料的加工成本不到一分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