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運動品牌低調“嫁女”泉州男裝逆市堅挺
進入十二月下旬,各大運動百貨的店鋪也退了出來。高比例庫存、品牌影響力停滯不前和高額的渠道建設支出,使得本土品牌不得不進入防守;一些在外地的生產基地也可能延遲建設的步伐,盡量化解中間生產環節帶來的資金壓力。
反觀泉州男裝,今年最大的業界新聞就是5月19日九牧王登陸A股,股價保持22元以上的堅挺態勢,市值超百億元,而利郎、七匹狼等上市公司同樣堅定,并開始借力搭建創意產業平臺、收購國際品牌代理商等方式,進行品牌時尚的革新、運作。從三、四線市場起家的泉州男裝品牌,目前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已經相當鞏固,在面臨著“中年化危機”挑戰的同時,采用借鑒國際品牌的運作經驗,進行著大膽的反擊,沖向高端的一線市場。
高庫存的回購壓力
在體育用品企業,庫存已經不是問題,不斷增加的庫存才是最讓人頭疼的。今年上半年,李寧中期盈利為2.94億元,同比下滑49.49%;但存貨卻高達9.92億元,較年初增加1.86億元;另一個數據,是2011年上半年李寧的平均存貨周轉期為72天,較2010年的48天延長了一半。
盡管暫時離開了國內“一哥”的寶座,李寧的數據依然是業界最為關注的,其風向標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其運營模式,以至于從李寧跳槽到其他品牌的職業經理人,都會被冠以“空降”二字,泉州的運動品牌軍團就有不少“李寧分子”輸入,但這并不能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
李寧的庫存比大約為15%,但一些本土品牌的庫存則超30%,2011上半年不到30億元的營收卻面臨著將近5到10億元的存貨問題;尤其是存貨周轉期,從去年同期的50天左右,紛紛增至80天左右。“這實際上會造成兩個問題,包括回購和新品兩方面。”資深業內人士林先生分析,首先是每季度不斷推出新品,因此公司需要從經銷商手里將存貨回購,給新品騰出空間;其次是積壓的庫存通過各種手段消化,又搶走了一部分對新品的消費力,同時回購賤賣對品牌的影響非常負面。
“如何權衡把握好新品和庫存的營銷,直接關系到企業最后的總營收,但非常容易顧此失彼。”林先生告訴記者,賬面存貨僅僅是其實際存貨的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已批發給經銷商卻沒有賣出,在動輒1000、2000款新品上市的同時,已經批給經銷商的存貨很有可能會面臨回購并減值的壓力,導致凈利潤大幅下降,這對上市公司顯然不是好消息。
渠道壓力的反噬
在過去10年里,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經歷了高速發展期,尤其是同男裝相比差異更明顯,其中受益于渠道紅利非常明顯,但這種紅利正逐漸變成壓力,并開始反噬。
根據權威行業報告,A股和香港市場上市的男裝公司2010年底有店鋪約8684間,同期體育用品市場規模只相當于男裝的1/2,但店鋪數量卻約為57893間,是男裝公司的5.7倍。以李寧為例,其在2004年年底上市之初店鋪總數為2887家,而截至2011年6月底,李寧店鋪增加至8163家,幾乎保持了每年1000家門店的增長,由此帶來了營收的瘋長。
然而,體育用品企業依靠新開門店增加業績的路徑,已觸碰到天花板,諸多本土品牌的門店也紛紛突破7000這個關口,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成本支出,以及通過門店資源提升品牌影響力,通過品牌拉力來提升毛利率。“對渠道進行調整,阻力非常大。”一家上市公司的營銷高管分析,整個行業都面臨調整,首先要動的就是渠道,比如走管控路線、增加直營店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體育用品商在某些二、三線城市的經營權控制在大經銷商手上。要讓他們完全退出,就會觸及利益問題,故這種調整不會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是職業經理人,較之創業之初的老兄弟團隊,會得到創始人的信任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出路
運動品牌:渠道減負輕裝上陣
通過研發和市場獲取高價值,降低生產加工環節的比重,可以劃出更大的曲線。然而,眼下喬丹體育面臨的難題,并非獨家,例如在自有產能擴張方面,包括匹克、特步、鴻星爾克等行業領軍企業都選擇了在外地投建生產基地。
“要實現企業的快速、穩健發展,就要善于做好加減法。”在匹克集團CEO許志華看來,擴建自有產能并沒有錯,因為整個市場還是在不斷擴大,“如果研發創造的價值、營銷拉動的業績,增速超過生產環節,微笑曲線的弧度一樣會越來越大。”許志華認為,業績的增長已經從數量轉向品牌認可,研發設計創造的價值只能是有增無減;在2008年后的這段時間,運動品牌的渠道擴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短期內也確實為企業帶來規模紅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