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處47家企業有環境違法問題
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環友科技和南京綠石等五家環保組織10月8日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了49家紡織企業及其原料供應商在中國的環境表現,其中47家被查出不同程度的環境違法問題。面對質詢,阿瑪尼、梅西百貨、CalvinKlein、家樂福、迪士尼等19家企業尚未作出回應。環保組織認為,這些知名企業對供應鏈管理上的缺失,客觀上促使污染企業降低環境成本去贏得訂單,最終損害了中國的環境和社區百姓的健康。(10月9日《法制日報》)
國際知名奢侈品牌、百貨企業之所以拒不回應環保組織的質詢,很直觀的原因在于后者們給予其的壓力還不夠大,是國內環保組織等社會組織發育建設長期得不到良好環境、進而話語權受到影響的反映。如果此次發起質詢的是歐美國家那些歷史更久、影響力更大、很可能掀起現實抗議行動的環保組織,涉事跨國公司的表現很可能又是另一個樣子。
在歐美乃至日韓等許多國家,環保、勞工等類別的民間組織發起的質詢和抗議,往往會比政府下達的處罰,對涉嫌違法或卷入不道德交易的企業、企業家會形成更大更為持續的輿論壓力。要求跨國公司履行供應鏈管理責任特別是環境保護、勞工保護責任而形成的“公平貿易”行動,就是由這些民間組織掀起,目的是促成制造業崗位回流歐美日韓等國。迫于壓力,包括蘋果公司等諸多跨國公司近年來也的確推動了供應商、代工企業改善勞動環境等一系列行動。
問題在于,跨國公司之所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多輪供應鏈重組,周期性變更代工制造伙伴,就是出于利潤考慮。當初,跨國公司從美國、歐洲、日本轉移生產線,旨在規避這些國家強大的工會組織和政府干預力量。產業資本及其背后的金融資本的趨利性決定了,當一個代工制造區域的勞工保護、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漸趨完善之時,必然是進行下一輪重組轉移之日。
“公平貿易”行動的出現,讓跨國公司重組轉移生產線、代工伙伴的自主性受到了遏制,而富士康等代工企業極富競爭力的工藝水準也部分改善了代工企業一方的博弈地位,但仍無法對抗(只能延緩)利潤導向驅動的商業行為。不是所有代工企業都具有富士康那樣的工藝水準,也不是所有代工企業都能發展到富士康那樣的巨大規模,進而會始終受到從跨國公司所在國到代工企業所在國的公眾集體關注,據此,歐美等國“公平貿易”帶來的供應鏈改善只能是部分的、受到重重局限的。 盡管此番中國本土的民間環保組織發起的質詢,遭到了多家跨國公司的冷漠對待。但只要這些組織的發展獲得更為理想的制度環境,只要圍繞環境保護、勞工保護等價值目標的公眾參與不受到某些人為的限制,就會形成更強的制約力量,跨國公司在華經營及供應鏈管理的情況就會趨向于在歐美日韓等國那樣的規范。在實現以上目標的前提下,中國市場的廣闊性、特殊性會進一步發揮阻遏跨國公司生產線、供應鏈轉移的作用,中國的環境保護、勞工保護水平會上一個大臺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