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產遭遇困境 亟待突破
近年來,關于棉農種棉不賺錢的消息不絕于耳,特別是去年,國家不再收儲,棉價大幅下跌,棉農賠錢的報道一篇接著一篇。棉花產業的出路在哪?怎樣調整結構?近日,記者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采訪。
2013年以來,棉花生產開始遭遇困境,當年的“皇帝女兒、白雪公主”的風韻暗淡,連續兩年減產嚴重,部分棉農出現負效益。
常德市農業局糧油科科長吳仁明分析,棉花生產遭遇困境究其原因有四。
原因一:受惡劣氣候因素影響導致嚴重減產。2013年6至8月的高溫干旱天氣,8月23日至25日的暴雨和9月上旬的持續陰雨天氣,造成秋桃大幅減少、后期大量爛鈴。2014年5至6月的長期陰雨天氣導致緩苗期延長,生長發育受阻,棉花整體長勢差,8月的低溫寡照,9月的陰雨,影響了棉花成鈴率,導致秋桃和晚秋桃減少,同時增加了爛鈴數,導致棉花較正常年份嚴重減產。
原因二:棉花價格持續下跌。在2011年前期,國內棉花市場出現賣棉難后,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實行了連續3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導致國家貯備量大增。到目前為止,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的棉花庫存在1100萬噸以上,而國內棉花每年消費量只有600至800萬噸,形成了供遠大于銷的局面。由于國內與國際價格機制差異,國內與國際棉價價差相距較大。2014年,國家調整了相關政策,國內棉價開始一路走低。若要實現國內棉價與國際價格接軌,國內價格還有很大的下跌空間。
原因三:國家對棉花收儲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即“取消了棉花臨時收儲,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近年來,受臨時收儲影響,棉花產業發展呈現出一種特殊形態,市場上找不到棉花,棉花交儲成了唯一途徑,在棉花流向過于集中的格局下,棉花調控風險過高,價高傷企、價低傷農,政府調控壓力增大,市場所能發揮的主導作用變弱。當前,政府需要逐步卸下“負擔”,讓棉花產業穩步回歸市場,由市場決定棉價。
原因四:農村勞動力大幅度減少,然而棉花生產季節長,費工多,用工價格大幅上升。目前,我市種植棉花的主要勞動力為老人和婦女,普遍存在勞動力短缺現象,對植棉來說很難實現傳統的精耕細作模式。棉花種植因生長周期長,屬于需要勞動力較多的作物,而且現在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用工成本不斷上升,影響了植棉效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