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紛紛卡位海外購 拓展市場領域
在政策和需求的雙重刺激下,跨境電商業務成為互聯網經濟的又一個掘金區域。隨著“韓流”對中國消費者的影響,韓國成為電商主們首要攻克之地。
中國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進口額總計中,韓國產品所占比重達9.7%,為1903億美元,居第一位。2020年中國人在韓國的消費規模將超30萬億韓元(約1800億元人民幣),占韓國8%的零售市場。
在此之前,阿里巴巴方面向記者證實,進軍韓國物流的布局,天貓、支付寶和菜鳥網絡均參與物流網絡建設。
電商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認為,電商選擇這樣的模式,在產品品質方面會更有保障,與多國建立關系的話,海外供應資源能進一步優化,流通周期會縮短,交付時間加快,但海外直采成本會比較大,同時物流也是國際化戰略重要的一部分,能夠促進國與國之間的貿易。
跨境電商是京東2015年的戰略布局重點之一,但相比阿里巴巴,京東的國際化戰略顯得有點慢。
對此,劉強東認為,相對于渠道下沉的戰略,國際化戰略非常復雜。去年京東國際部門積攢了大量的數據,今年京東會很快“走出去”。
相關鏈接:
今年的Baselworld巴塞爾國際鐘表珠寶博覽會,依然歌舞升平,這里有鮮花、美女、香檳、米其林美食,還有價值連城的珠寶鐘表,吸引著來自全球的參觀者。據主辦方提供的數據,去年有100多個國家約15萬人次的參觀者來到這里。前年由著名建筑師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新展館投入使用后,更多的頂級珠寶腕表品牌們可以擁有更為寬敞便捷的配套展廳。動輒千萬級瑞郎投資的展館,如同一座小型博物館,也堪比該品牌全球最頂級的旗艦店,實木地板、華麗水晶燈、真皮沙發、一應俱全的酒吧臺,竭盡能事爭奇斗艷,是一場品牌的資本、實力和魅力展示與博弈的舞臺。
然而站在這些光鮮亮麗瑞士品牌身后的國內代理商、經銷商,他們的日子似乎沒有那么好過。在今年年初日內瓦由歷峰集團為首舉辦的SIHH日內瓦高級鐘表沙龍上,幾乎沒有國內經銷商身影出現。
“我們三年沒有去Baselworld了,怕品牌方逼我們買表。”一位名表總代理苦笑道。“早幾年銷售做得好水分很大,買表的不一定戴表,現在水分擠掉了,市場常態化了。”
“生意太難做了,我都想把店關了。”作為瑞士多個名表經銷商的一位老總一臉無可奈何,“國內的高端手表太難賣了,只有帶一些VIP客人去瑞士表廠參觀一下,才有可能賣一些收藏級的貴表。”
“這幾年確實比較艱難,能維持4%的利潤率都困難,據我所知有的經銷商只有1%-2%的利潤率,這就根本是在虧錢,資金使用的利息都不夠付啊!”一位鐘表經銷商感慨。
當奢侈品消費的潮水退去,進口表的中國經銷商們似乎面臨岌岌可危的“集體跳水”的尷尬局面。
鐘表行業內的一位從業幾十年經驗的人士在采訪中透露,縱觀整個中國國內市場,進口表的銷售金額占比在85%-90%,而國產表是以低端為主,量大但金額小。
國內目前高端零售市場從2013年以后下滑趨勢非常明顯,特別是在2014年下半年,部分高端腕表(零售價5萬人民幣以上)的銷量有20%-30%的下滑,與2011、2012高峰期相比下滑比例接近40%-50%。因此,目前國內做高端手表的零售商經營非常困難。這與國內外手表的價格差有很大的關系,越貴的表,國內跟國外差價越大,所以都去國外買。有一些高端品牌由于品牌政策的關系,他們在歐洲零售折后價比國內經銷商的拿貨價還低,這嚴重擠壓了中國經銷商的生存空間。
據估計,中國消費者高端腕表的購買80%可能都在國外發生,但中低端(零售價5萬元以下)進口表,近年來在國內還是保持增長的勢頭。
從區域來看,高端腕表零售下跌最嚴重的區域是北方,僅東北三省曾經銷售進口表的金額就占中國市場的20%份額,現在下降了。隨著個人消費能力的增強,南方市場的發展潛力將比較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