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塑魂: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廣東廣州在行動 代表委員支招獻計
一方面是境內消費者出境“爆買”馬桶蓋、凈化器乃至電飯鍋,另一方面卻是中國生產的粗鋼價格只能賣出所謂的“白菜價”。政府工作報告直面這種結構失衡、供需錯配的現象,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其實,自中央去年底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廣東省和廣州市積極貫徹落實部署。昨日的“兩會”會場上,這一熱詞更成為焦點,各地各界代表委員紛紛就此“支招”獻計,一些來自廣東的企業家不約而同提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工匠精神”,成為大家認可的關鍵要素。
廣東:出臺一個總體方案五個行動計劃
今年全國“兩會”前,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工作要求,部署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各項工作。為了積極穩妥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結合廣東實際,《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以及《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杠桿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行動計劃(2016—2018年)》、《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行動計劃(2016—2018年)》五個行動計劃正式出臺。
這正式拉開了廣東這一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序幕。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分析,改革開放至今30多年,傳統經濟的一些優勢都在逐步消失。如勞動力的成本,在廣東等沿海地區已經高過了東南亞部分國家。土地成本尤其是一線城市上升得非常快,這個時候企業如果還是依靠原有的生產技術、組織方式、商業模式,就難以降低生產的成本,所以產業鏈比較低端的企業就會出現倒閉或者經營困難的情況。她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正是這種發展動力的轉換,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發展機制將從依靠要素紅利轉向依靠創新驅動。
廣州: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
不少來自企業的代表委員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要從這些戰場發力,善用有限的資源,提升供給側的質量。
而定位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廣州,在這場戰役中肩負的產業升級使命正在起步,更重任在肩。廣州市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包括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在內的部署。隨后的廣州市“兩會”,又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戰略。
向曉梅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發展具體產業的選擇上,可以針對大家對健康、環保、安全的基本生存需求,發展醫療康體、環保低碳、智能交通、智能監管等新興產業;優先發展時尚、創意、新媒體、智能服務機器人、移動互聯網、云計算、3D打印、新媒體等新生活形態的新興產業,滿足人們時尚、休閑娛樂需求;發展智慧文化、心理健康、數字化教育等新興產業,滿足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高端需求。
“如果我們能主動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金融服務,政府再配套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金融就一定能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源頭活水。”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南粵銀行董事長韓春劍建議,金融機構要延伸金融產業鏈,申請跨業、跨境金融服務牌照,為企業提供包含股權、債券、基金和票據等在內的多元化、多期限的一攬子金融服務,從而減少通道環節、提升資源效率,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各級政府應該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激勵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動對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設立產業基金與銀行創新業務進行對接。
{page_break}企業出招:推進制造業“精品工程”
“現在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條件更成熟有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許錫龍認為,作為今年經濟發展的重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時間和耐心加緊推動。只要具有時間和耐心,相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能順利推進。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東莞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認為,作為制造業中率先進行環保升級和技術改造的行業之一,造紙業企業在經過了前幾年的逐步去產能過后,剩下的企業要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好的產品。“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國家如此重視,說到底我們已經到了需要更有質量的‘供給側’的發展階段。經過這一輪更重質量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未來的經濟底子一定會更加堅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國家層面引入企業經營思維解決經濟增長問題,非常接地氣。”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袁利群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舉措,其實是企業天天在思考、天天想改變的事情。
“這要求企業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都要用上。”袁利群表示,以美的集團為例,加法就是企業在科研技術、創新能力、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減法就是精簡產品型號,減除近60個品類低貢獻、低毛利的產品,乘法則是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多個戰略平臺,除法包括及時關停并轉閑置的資產等。
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下怎么提升供應端的質量和效率,袁利群提出要推進制造業“精品工程”。她認為,這要求不管龍頭企業還是中小微企業,要圍繞精準企劃、精湛研發、精益制造、精品品質和精誠服務五個維度提高供給端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做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好產品,從而獲得效率、效益和高質量。
產品塑魂: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無論是來自傳統制造業,還是來自新興產業的企業代表委員,都認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有“工匠精神”作為精神內核。
“過去是一個人看一臺機器,現在是一個人看六臺機器。”位于東莞的華堅集團是世界著名女鞋生產企業,全國政協委員、該集團董事長張華榮說,近年來面對產業轉型升級浪潮,集團設在東莞的工廠購買配置了大量機器人,推進生產自動化,改善生產工序,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
張華榮坦言,作為企業,面對“世界工廠”怎么繼續走出去的問題,還是要依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要在產品功能、產品服務的過程當中創造新的需求,降低庫存。
“一些企業壽命很短是因為沒有永續經營的理念,沒有專業精神。要做百年企業,就需要不斷創新、精益求精地去獲得市場,這個企業才能生存。”張華榮認為,中國企業要做大做強,除了要練好看家本領,企業上下具備“工匠精神”非常重要。
在全國人大代表、珠海金山軟件公司董事長、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看來,目前中國產品與日本德國最大的差距同樣是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本電飯鍋采用了新材料、新技術,使得加熱更均勻,“讓米粒在電飯鍋里跳舞”,而國產電飯鍋只是把米煮熟。
雷軍認為,中國制造業要盡快改善產品性能和品質,滿足消費者的更高需求,而“工匠精神”之中,強化設計是關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四大要素
勞動力 土地 資本 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四大殲滅戰
化解產能過剩 降低企業成本 消化房地產庫存 防范金融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