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喚起的時尚
西服成為“革命外表”
滌除舊俗,首先是剪去象征清政治統治的長辮,其次就是不再穿滿式官服。接著,政府制訂了民國的第一批“服制條例”。1912年7月參議院公布了服制。服制把服裝分為三大類,“(一)西式禮服,(二)公服,(三)常服。禮服純仿美制。公服專以中國貨料,仿西式制用。常服略仿中國古制,稍為變通,惟身長及脛,以便著靴。”而在上層社會,西服成為一種流行的“官服”。從當時的照片可以看出西服在正式場合地位的變化。
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17省代表參加選舉。與會者40余人,六成代表穿長袍馬褂,四成代表穿西服。1912年2月18日,召開第二次臨時大總統選舉會。會后,蔡元培率領迎袁世凱專使團到北京。合影中的11位非軍人里,8人穿西服。同年3月25日,內閣總理唐紹儀赴南京接收臨時政府,孫中山率總統職員和唐紹儀合影。照片上40余人,只有少數人穿傳統服裝,絕大多數穿西服。西服,成了這個時期必備的“革命外表”。
中山裝.紐扣演繹三民主義
關于中山裝的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先生1902年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并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并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制成的。
當中山先生穿起這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費事費錢。”同時,中山裝還被賦予了史上任何一種服裝都不曾有過的政治含義: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也就是禮、義、廉、恥;五個紐扣,象征中華民國五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袖口三個紐扣,代表民族、民權、民生這三民主義。
1929年4月,第二十二次國務會議議決《文官制服禮服條例》:“制服用中山裝。”就此,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成為法定的制服。
改良旗袍 吸氣才能扣上紐扣{page_break}
在人們印象中,當時的上海應該是時尚的“最前沿”。但其實,廣州學貫東西、打扮入時的“西關小姐”才是時尚的“領跑者”,旗袍也是最先在廣州出現的。“無論是達官貴人的太太、小姐,還是學生、家庭主婦,都喜歡旗袍……西關小姐穿著的旗袍多為繡花綢緞料,旗袍打腰褶、胸褶,以突出女性曲線美。”這就是對傳統旗袍的改良。
雖然“花盆底”、“馬蹄袖”的旗人盛裝 消失了,但旗袍仍然存在。民國初年,婦女服 裝仍保持著上衣下裙的形制,政府也規定女子 禮服為上襖下裙。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婦 女們領悟到“曲線美”的道理,在裁制衣服時 改變了傳統女服的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 狀態。
改良旗袍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大膽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隨著袍腰不斷收縮,女性身材的曲線終于全部顯露出來。“一些旗袍腰身最后竟窄得要吸氣才能扣上紐扣。”此外,旗袍的長度也縮短了、袖口也收窄了。傳統旗袍配穿長褲,開衩處很淺,僅可見繡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page_break}
發型服飾 摩登女子開始流行
同時,中國婦女開始穿起了皮鞋,“即使是極具沖擊力的高跟鞋,她們行走起來也輕松靈活,快步如飛。”“西式長筒襪于是開始風靡一時。歐美商人現在正忙于設計新的款式,以設法滿足千百萬只中國金蓮小腳的迫切需要。”
{page_break}
據《紐約時報》當時的記載,除了用西方化妝品之外,中國的婦女開始噴香水甚至涂上了口紅。發型也開始逐漸背離傳統。“女士們頭上發型發生的革命,絲毫不亞于男性削掉辮子。”女性開始剪短發、甚至開始整燙頭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