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新概念“無季節”的時裝成為主流
2013秋冬系列即將在下月登陸四大國際時裝周,時裝的“季節性”逐漸模糊,新的潮流趨勢越來越難預測。
在即將到來的二月份,時尚界一年兩度的時裝周又要開始了,T臺秀展將如五彩繽紛的旋轉木馬一場接一場地如約而至。屆時,設計師和各大時裝品牌將在四大時尚之都—紐約、倫敦、米蘭以及巴黎展出2013秋冬系列。也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秋冬系列的色彩將如落葉般以暗色系為主打,大衣、打底褲、帽子、手套….這些時裝可能更會出現在T臺上,因為畢竟是秋冬系列嗎,以御寒保暖的服裝設計為主。如果你這么想那便大錯特錯了,如今的游戲規則已經改變。近兩年來,冬季系列的時裝經常會采用充滿異域風情的熱帶花朵圖案,迷你裙、太陽鏡、模特們裸露的腿部都已經成為秋冬系列的常駐風格;相反,在近年來的春夏系列中我們經常看到長款設計、大衣以及本是冬季專屬的黑色。
“無季節”的主流趨勢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設計師人為造成的,更多的歸功于當下“無季節”的主流趨勢。隨著空調和中央供暖的不斷普及,人為的氣溫給我制造了假象。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以及全球市場的不斷融合,“季節冷暖”這個概念越來越模糊,“混搭”反而成為了當今時裝設計的主要風向標。二月的倫敦也許只有7度,而印度孟買卻是34度的潮濕天氣。
時裝季節特性逐漸模糊是當下時尚界的一大熱議話題。不久前《VOGUE》上登出一篇對這個話題的文章,許多知名設計師受邀加入這個討論。設計師Jonathan Saunders表示,“現如今,在冬季系列的秀展上觀眾更想看到清爽的衣服,相反,在南半球的冬天,我們卻奉獻出夏裝設計。”
{page_break}
消費者越來越“精明”
時裝周的觀眾也變得越來越“精明”,他們會關注style.com上的每一條更新,他們會在手機上瀏覽 Instagram上的秀展后臺花絮….這一切都使得時裝店里擺出的衣服怎么看都有一點顯得“跟不上趟”。因為在時裝周的T臺上,我們已經對下一個季節的時裝“先睹為快”,及時我們一時半會兒還買不到。這樣一來,觀眾與消費者的心理也發生了微妙的“季節性”變化。對于消費者這一心理需求,時裝產業近年來推出了“pre-collections”秀前系列,比如前不久許多大牌已經推出的“pre-fall早秋系列”,這些小動作如同大餐前的開胃菜,讓觀眾們先小小地滿足一下,同時也吊起他們的口味。《Grazia》雜志時尚總監Susannah Frankel對此表示,“pre-collections”秀前系列是近五年來剛剛形成的一個趨勢,這樣的一個趨勢表明現在的消費者比過去更加了解時尚產業,他們想看到更多的東西。
應運而生的“Pre-collection”秀前系列
令你意想不到的是,“pre-collections”秀前系列甚至比秋冬或是春夏系列更加賣座,秀前系列帶來的收入正在逐漸增加。許多時裝店將70%的預算投入到秀前系列,為的就是讓店里能不斷掛出新品,并且這些“新品”的設計可以適用于任何季節。
“Pre-collections”秀前系列填補了季節系列的空缺,難道季節性時裝展就不存在意義了嗎?其實不然,現如今T臺秀展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曝光”最新最酷的流行趨勢,而不是提高品牌的銷量。轉而“Pre-collections”則起到了保持品牌銷售勢頭的作用。倫敦時裝精品店Matches創始人Ruth Chapman說:“pre-collections系列時裝需要具有跨季節的特質。因為我們近一半的線上銷售都是國際業務,世界各地的氣候特征對于時裝銷售來講至關重要。”但同時Chapman還提到,“要留給設計師自由的設計空間,不能讓他們向市場需求而做出讓步。設計師設計的時裝應該不受地理因素的制約,總有一群消費者會喜歡他們的設計。”
英國老牌Erdem是最早幾個推出“pre-collections”秀前系列的品牌之一,總經理Jennifer Baca表示他們對此也處于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服務對象分布在世界各地,中東、佛羅里達、俄羅斯……這真是令人煞費腦筋。并且如何在恰當的時候將這些時裝上架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些衣服要填補兩大時裝周之間的空缺時段。我們通常在十月開始將成批的時裝與送到各個分店,十一月上架,一直到來年五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