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履文化——古人穿得木屐
在南京水西門附近,有條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的小巷,叫木屐巷,顧名思義,它就是過去以制售木屐為主的一條街巷,木屐巷東與倉巷相連,西接莫愁路,長約百余米,兩邊多是老平房,其中木屐巷10號曾是“湖北會館”。
木屐是有齒的“履”相當于現代“高跟鞋”
古代木屐
說到木屐巷就不能不說木屐。現在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木底鞋。古人稱鞋為“履”,“屐”是一種有齒之“履”,其構造通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底板,這就是“屐”的基礎,通常以木料為之,作鞋底形,上鉆有小孔數個,以穿繩系;二是繩帶,被稱之為“系”;三是屐齒,被安裝在底板下,前后各一,呈直豎狀,有扁平、四方及圓柱體等多種,高度在6-8厘米之間,前后高低大致相等。清宮題材影視劇中皇后、“格格”及宮女們,穿的多是類似木屐的鞋子,只不過材質不同而已。木屐以質地密致堅韌者為佳,常見的有桑木制成的“桑屐”,還有以沙棠木制成的“棠木屐”。在《紅樓夢》第十回中,寶玉說過“我這一套是全的,一雙棠木屐,才穿了來,脫在廊檐下了”的話,可見他也是穿木屐的。
古代沒有柏油和水泥路面,即使是南京這樣的六朝都城,只有主要街道才有石板和石塊鋪成“馬路”,而其他地方都是泥路土道,遇雨一片泥濘,而木屐由于底部是木板,加之裝上雙齒鞋底高度有所增加,與地面接觸面積減少,因此,在沒有膠靴的古代,木屐就成了老百姓對付雨雪天泥濘的理想選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