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亨達鞋業的“變綠”看中國鞋企未來
9月13日訊 不能風水輪流轉,對于自然和氣候,或許地球已失去耐心。環保產品也被企業視為爭奪市場份額的法寶之一。
時下,中國鞋企創新“綠色產品”的步伐在加快,欲借這場綠色風暴將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以挑起鞋業“綠色品牌”大梁。但以低廉勞動成本、資源消耗為依托起家的大量代工、貼牌式中國鞋企,創建“綠色”絕非易事。
長期的跟蹤研究表明,在“綠色公司”、“綠色品牌”創建路上,先知先行的青島亨達集團早在幾年前就內煉外修、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綠公司”的蛻變中。
基因先綠
任何時期,鞋企比拼的終是品牌,但品牌在各個時期包含的內容側重點卻不同。從鞋企發展歷史和趨勢來看,硬實力作為各方較量的重點,一直成為企業重兵步署的環節,但金融危機與歐盟對華鞋業貿易壁壘讓中國鞋企一夜間明白,軟實力才是企業與產品經久不衰的基石,如果說硬實力成就了產品的軀體,那么軟實力則為產品賦予了靈魂和精神。
全球首位運動鞋品牌耐克深受消費者尊敬與喜愛,它所取得的輝煌成績,除了經營管理有方,重視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更是成功的首因。耐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arkParker就曾表示,耐克把企業責任看做跨國公司從某種意義上與主權國家扮演著同樣重要作用,這是發展和創新的催化劑。
在企業盡職社會責任上,亨達與耐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全球氣候惡化之下,亨達集團董事長王吉萬就曾表示,皮革行業是能源消耗型傳統行業,在低碳經濟下,我們責無旁貸,應身體力行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推動低碳社會的發展。
王吉萬的話絕非只是一個口號。對于企業軟實力的能量,他深有感觸。在低碳經濟之下,亨達選擇以彰顯企業社會責任來增強自身軟實力。
設計與研發環節是制造企業的基礎環節,是產品定位的出發點、企業與品牌成長的基因。在盡職社會責任當中,亨達從設計與研發環節出發,給產品賦予“綠色”,這為以后各個環節變“綠”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亨達在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之下研發的“皮革無縫粘接技術”、“防水透氣制鞋技術”、“數字化制鞋技術”實現的個性化訂制等科技成果,使亨達在提供綠色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同時,能夠很好促進皮革行業對社會資源的節約與環境保護,亨達集團也以綠色研發為依托,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循環經濟。
基因、戰略變綠是關鍵,在王吉萬看來,這是行勝于言。
管理趨綠
綠色管理的本質是和諧,是由心到心的共鳴。
成功創辦兩家躋身世界500強公司的稻盛和夫認為,領導者、管理者首先要滿足員工物和心兩方面的幸福,只有我想到他們了以后,他們才能和我一起打天下。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也曾指出,理想的工作環境要能夠授權給員工,免除不必要的監督,員工知道公司對他們的期望,也很清楚公司如何評量他們的工作。
日本的豐田汽車曾紅極一時,究其原因在于其無形又有形的“5S”管理,并一度引發了豐田管理模式熱潮。從本質上分析,豐田管理模式在于創造員工快樂工作環境,讓員工在快樂工作中實現產品的標準化。
如果說,豐田員工的快樂工作成就了豐田品牌,同樣亨達集團的和諧氛圍成就了亨達綠色產品。亨達產品變“綠”的背后,就有著一部企業的綠色管理經。
對于“一流企業做標準”這個說法,王吉萬深表贊同,亨達的三大管理體系、ERP系統、自動流水線作業也一直執行著剛性的標準化、流程化,而管理上的柔性靈活創新元素則讓亨達的管理盡顯綠色。剛性與柔性相結合的“內方外圓”式綠色管理模式成為亨達管理上的一大特色。
王吉萬對員工有一種深深的愛戀,他曾說,“企業最大的責任首先是對員工的關愛”,企業關愛員工、員工才能厚愛企業。在關愛員工為管理的出發點上,亨達著力營造相互關愛的“家”氛圍,采取“員工自我管理”、“自主創新機制”等措施,將員工看作是自己企業的子女,讓員工在企業中感受到家的歸屬感、成就感,增強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實現全員經營,更是讓亨達保持旺盛市場競爭力的生命源泉,并使亨達產品不斷升級,一直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亨達員工管理實行民主化,董事會管理同樣實行民主化。王吉萬認為,公司成長到一定階段,那公司就不再屬于某個人,也不屬于董事會,亦非屬于公司全體員工,而是屬于整個社會,公司社會化才是趨勢。{page_break}
綠色產業鏈
基因先綠、管理趨綠,這只代表了企業內部變綠,這不是亨達的最終追求。作為一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民營鞋企,亨達在內部變綠的同時,也在不斷打造著外部全產業鏈的綠色與和諧。
在王吉萬看來,綠色不僅是產品的呈現,更是一種過程,這個過程從采購到制造最后到銷售,環環相扣,且周而復始,過程當中的關鍵詞就是低碳、環保、健康。
亨達的低碳過程包括二方面,一方面通過研發低碳的制鞋原料,其中包括環保無公害、可分解、可回收再利用材料;另一方面將采用低碳的制鞋工藝,提高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實現綠色環保生產。付出才有回報,為了打造全綠色產業鏈,亨達每年投入大筆的資金來支持強大的研發平臺,推出的“產品高效、節約型生產”、“快尚營銷模式”等,使亨達的協作者及利益相關者也成為了綠色的實行者、受益者、傳播者,亨達由此形成了一個互為促進、良性循環的綠色產業鏈條。
在全產業鏈的打造過程中,亨達的綠色低碳體現的是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與老子的處世之道頗為相似。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含義即“人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王吉萬多次對外界稱,不僅人要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企業作為社會的公民,更應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尤其像資源需求型的鞋企。
近期,青島亨達集團出爐我國首部《中國皮革行業環境責任公約》,成為全國首家簽署環境責任公約并發起“綠色”倡議的皮革企業。中國皮革協會領導稱,亨達的綠色之路又前行了一大步。
低碳潮流之下的鞋企都在尋求轉型,真正給產品、服務賦予綠色才能使品牌長久不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央視“綠色空間”推出的《假如氣溫上升六度》已震憾了許多人的心靈,每個人的心靈都在呼喚綠色,地球也在呼喚綠色,但真正找準定位、把握住時代命門,從內心出發倡導綠色、構筑綠色的企業卻鮮有行動,短期利益在有些企業看來比“綠色概念”更實際、靠譜,然而在筆者看來,對自然與環境的漠視,釜底抽薪、殺雞取卵的增長漠視正在讓這些企業品嘗滯長、萎縮乃至倒退的苦果。
亨達或許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只是依托企業文化凝聚起一個綠色大家庭,采用科技創新引領企業走上一條“低碳”、“節能”的可持續發展之道,通過尊重自然敬畏環境打造了一條和諧的產業鏈,但這足夠使亨達能從容應對金融危機、貿易壁壘、用工荒,也足以使亨達品牌長久不衰、持續增值。
地震頻繁、持續干旱、暴雨成災......2010年以來的全球“極端異常”氣候表明,地球正在向人類表達它已無法承受我們對自然的破壞。作為資源需求型行業,通過向地球大量索取成就了現在的產業規模,回報地球、關愛地球,已是迫在眉睫。“綠色”就是對地球最好的回報,先知先行的亨達用企業文化、和諧管理、技術創新打造的綠色公司和綠色品牌,正在用行動踐行著回報這種責任,也統領起鞋企持續發展的探尋之路。他們在綠色之路上積累的經驗或許無法復制,卻能成中國的鞋企深刻的啟示。
營造商業生態文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潮流,無論是產品與服務的綠色環保,還是價值鏈共生共榮的和諧,抑或是品牌變綠,這些都必將深刻影響著中國企業的商業價值和存續時間。
中國鞋業要贏得全球市場的尊重,在探索低碳發展之路的同時,更要盡快完成綠色商業文明的進化和轉變,尊重客觀規律、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從做產品到做企業再到做事做人,進而做出綠色選擇、留下綠色足跡、創建綠色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