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整裝待發 制鞋業謀劃推翻“四座大山”
1月5日訊 過去的2010年,隨著歐盟經濟的逐漸回暖,訂單的增加,漲價、人民幣升值、反傾銷等問題。那么,已到來的2011年對中國制鞋業來說將會是一個充滿成長性發展與收獲的年度?或亦是另一個需要步步為營謹慎小心的年度?
關鍵詞一:用工荒
隨著歐盟等國家經濟的復蘇,訂單逐漸增多起來,鞋企正迎來嶄新的希望。但在訂單增加的同時,一些鞋企卻出現了大規模缺工現象,制約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運作和整體發展。據悉,連江縣敖江投資區的某家生產世界名牌運動鞋的鞋廠因缺工3000人,而不惜重金推出特殊的招工獎勵新政策:推薦一名女員工進鞋廠工作獎勵300元。甚至還有些鞋企天天打廣告到處招工,卻仍然找不到。由此可見,這場從2010年年初就開始的工荒確實很嚴重,鞋企不僅是招不到技術工、熟練工,連一些簡單的勞動力也難以招足。
勞動力不足致使企業無法按進度安排準時完成訂單任務,從而引發交貨延期、客戶索賠等影響企業信譽的情況,還制約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自身的發展。于是鞋企在為訂單不斷增多而欣喜若狂的同時,也在承受著由于工荒而帶來的苦惱,鞋企應該深刻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問題。
一些鞋企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實現既定目標利潤,不斷延長員工的勞動時間,增加員工的勞動強度,卻又不愿增加員工福利,待遇工資偏低。同時用工不規范的問題也影響招工的進程,鞋企沒有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職工社會保險也得不到落實,失去合同的保護會使員工產生危機感,心理落差增大,造成很多人都不愿到鞋企工作或者鞋企留不住員工。
明智的鞋企會有“兩個上帝”,一個是顧客,另外一個是員工。鞋企只有真心實意地為員工著想,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才能吸引和留住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員工。
關鍵詞二:原材料漲價
2010年以來,制鞋原料價格漲幅高達10%,鞋面革價格每平方英尺上漲了近兩元,中底、大底、鞋跟、膠水、鞋盒、片底等產品也都在原價的基礎上上漲了0.3元~0.5元,這就意味著企業生產一雙單鞋的成本價要比原來高出5元~8元,如果加上上漲的工人工資,每雙棉鞋的生產成本價也上漲了10元左右。另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一直從產業鏈條上傳導至制鞋加工企業。記者走訪的多家制鞋工廠都表示,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壓力很大。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點點擠壓制鞋企業的利潤空間。
按理說,鞋品的市場價格須“水漲船高”,但原材料漲價之痛讓消費者承擔也不可能,目前,“不漲價等死,漲價找死”的尷尬已是現實,鞋品競爭更為殘酷也是現實,可是鞋企既不能打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自殘拳”,也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地消極應對,所以只能深練內功。
“作為用戶我們對原材料漲價沒得選擇,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生產效率;二是以科技為先導,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因勢利導,優化市場渠道,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增強市場的自主權。”溫州吉爾達鞋業公司董事長余進華認為,面對原材料漲價,鞋企不能被動地尋求低成本的采購,只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page_break}
關鍵詞三:人民幣升值
近來,人民幣連續升值,出口企業微薄的利潤正消失殆盡。據數據顯示,從2010年9月2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一口氣報到6.6997,一舉沖破6.7關口,進入“6.6”時代。這次人民幣升值對于出口型企業而言影響有多大。有位從事鞋業生產的商家頗為無奈地對記者說道,“請不要叫我老板,如果人民幣再這樣一路升值下去,我還不如一名普通工人。”可見,在刀尖上舞蹈的外貿鞋商們,如今對“匯率戰”似乎到了絕望的邊緣。
盡管人民幣升值成了制鞋企業利潤的“黑洞”,但人民幣升值為優勝劣汰市場機制的發揮創造了條件,對整個中國鞋業市場有一定的正面影響。面對利潤的擠壓,有些鞋企將壓力轉變為動力,通過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積極發展海外投資,實現制鞋企業的梯度轉移,挖潛革新來提升競爭力,自覺地由被動變主動,創造新的生存空間。
目前,人民幣升值對于以出口為主的制鞋企業來說影響還不大,2%的升值制鞋業還是可以調整過來的,但假如人民幣持續上升,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工人工資增加,許多中小型的出口鞋企或許會支撐不住。總得拉說,人民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匯率的變化絕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動,更多地影響著裝入兜里的真金白銀,這就要看鞋企老板們如何化“壓力”為“動力”,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化解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虧損了。
關鍵詞四:反傾銷
歷時多年的歐盟對涉華皮鞋反傾銷措施,將于2011年3月到期,但中國鞋企還是“笑不出來”。近日,記者從中國皮革協會制鞋辦公室獲悉,目前,歐盟制鞋業正在醞釀在2010年12月底前,對從中國和越南進口的皮鞋再次提起反傾銷日落復審申訴。“一旦申訴成功,反傾銷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中國皮革協會制鞋辦公室主任衛亞非說。
面對或許繼續延長的反傾銷稅,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鞋的出口之路該怎么走?
專家認為,目前以鞋類產品為代表的輕工業普遍存在的研發設計能力弱,缺乏跨國品牌,產品檔次不高,自主引導市場消費能力弱以及出口增長主要依靠價格競爭和數量擴張等問題,這不僅制約了我國鞋產品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也極易引發國外貿易保護主義。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相關專家指出,中國企業應該逐步實現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或減少國際貿易摩擦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不是做大做強,而是做強做精。”中國制鞋行業龍頭企業、集團總裁王振滔表示,“中國鞋必須提升自己的實力,盡快打破低成本競爭的舊格局。”他分析道,中國鞋必須練好內功,提高自身工藝和管理能力;以國際化思維,用國際化,讓企業品牌走出去;塑造品牌,讓自己的品牌已經超越文化、地域、民族、國家的界限。
2011,中國制鞋業的路在何方?正像魯迅所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是的,路就在腳下,衷心希望我國的制鞋業能在這遍地開花的2011年里大踏步前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