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柜內制鞋業掀起“綠色革命”
1月19日訊 對于制企業“綠色環保生產”的一年。從設備、鞋底材料、鞋面面料到膠水使用等生產環節,國內制鞋企業應從多方面進行改良,應對“綠色”的考驗。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為我國諸多鞋企敲響了環保警鐘。“如果不在環保標準上下功夫,單靠開拓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中小鞋企日子還是不好過。”談起今年鞋企發展趨勢,晉江陳埭一鞋材企業負責人表示,歐美國家把環境因素作為貿易保護的武器,一再提升環保標準,給制鞋企業帶來技術上的障礙,加上勞動力短缺、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原本的優勢正在削弱。
中國的鞋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而沿海地區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出來。中國鞋業目前以年產超百億雙鞋的產量成為世界制鞋大國,但我國鞋業的環保形勢目前依然非常嚴峻,原材料中偶氮、甲醛及六價鉻的含量遠遠超出國際標準,生產過程中大面積使用的膠粘劑,導致生產工人苯中毒事件的屢屢發生和職業病發比率的高居不下。中國鞋業發展不平衡,不少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使用含“三苯”的膠粘劑,加上通風條件差,甚至根本不通風,導致不少工人中毒、患上白血病、癱瘓甚至死亡。可見中國的鞋業出現了相當范圍的綠色斷層帶。而無論是從中國鞋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的需要,還是從人類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我們的子孫留下生存的空間的需要看,尋求中國鞋業的環保解決方案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了。
中央領導是高度重視環保,政府的相關部門也是積極地采取強力有效的措施。如今,含“三苯”的膠粘劑已大大受限制,一些企業的產品被勒令退出市場。同時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市場營造了較為健康的氣氛。然而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需系鈴人。企業才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選擇才是最為關鍵的。
在面對歐盟等國家的綠色壁壘時,一方面我們應該努力地拓寬市場。如福建省鞋業出口市場多年來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而對非洲市場、南美市場、中亞市場多元化開發還遠遠不夠,在某種意義上也被利用成為各種指控的口實之一,對鞋類出口影響很大。因此,企業應當及時調整經營思路,加強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分散風險。
去年,不少中小鞋材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才使出口保持小幅增長。但不少企業認為,由于一些制鞋企業采用傳統油性膠,而這些膠黏劑含有高達80%以上的溶劑量,每年就會有大量的有機溶劑被排放到大氣層,在如今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鞋產品出口將面臨更多的“環保”壓力。
另外,開拓市場只是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它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況且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得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要真正解決問題,我們還得從根本上尋求解決的方案。正如國家環保局局長彭近新所說:我們必須大力引導企業推動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產品創新,積極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鞋類產品,根據不同市場和不同時期的要求,調整鞋類出口品種。這樣既能成功地應對綠色壁壘,又能為我們自己創造一個更為健康、和諧的生活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