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倒閉鞋企到底有多少?
東莞市工商局公布數據顯示,僅僅8月份,東莞與鞋業有關的企業注銷數字達到了65家。而就在不久前,還有媒體報道“東莞30%以上鞋企處倒閉邊緣”的消息。
接受采訪的眾多鞋業人士認為,工商局注銷的企業僅僅是少部分,此數據還不能夠真實反映鞋廠倒閉的情況。
據記者了解,位于東莞厚街擁有500多人的萬里鞋廠,就在支撐不住長期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倒閉。而位于東莞市厚街的和成鞋廠以及位于虎門的雙桅鞋廠亦在近期關門。
萬里等鞋廠的倒下或許只能看成是行業不景氣的縮影。東莞皮革行業協會的有關人士分析,目前東莞制鞋業分為兩大陣營,一是為世界知名品牌生產鞋子的大中型鞋廠日子還是過得不錯,當前的市場不景氣并沒有給其帶來太大的壓力。另外一部分就是類似萬里鞋廠這樣的小企業,設備跟不上,訂單數量也不多,在成本高漲的當下,很難維持生計。
讓業界不解的是,就在2011年初,歐盟剛剛取消了向中國的皮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但中國的鞋企并不輕松。
“自2006年10月7日歐盟對中國和越南的出口皮鞋征收兩年反傾銷稅到期后,歐盟繼續裁決‘延長征收中國皮鞋的反傾銷稅15個月’”。12日,在出席“廣東省紀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周年大會暨開放、發展、創新高層研討會”時,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秘書長郭煒文表示,“中國政府接受了業界強烈要求,在2010年初就歐盟的裁決正式向WTO組織提出協商解決,最終案件以歐盟在2011年初決定不再延續征稅而告終。”
“但經營困難日益困擾鞋業經營者,在成本上升的同時,又感到政府對制鞋業不再重視,加上招工困難、對內遷有顧忌、不知訂單和成本能維持多久、原料等配套企業在沒有大鞋廠在內陸形成集中生產基地時難以獨自遷移,而鞋企業僅單獨一家向內陸遷移又面臨原料和加工配套不完善的局面,這些均使不少企業家萌生放棄經營的念頭。”郭煒文表示,“維護鞋業來之不易的優勢的時刻到了”。
“中國鞋業的競爭力正是源于眾多配套的發展和穩定,這是歐美客戶與中國企業穩定合作的原因,這種合作又強化了中國鞋業的競爭力。”郭煒文介紹,“因為產業基地建立需要十幾年,但摧毀可能只要二三年,且很難重建,如臺灣地區、韓國、泰國和菲律賓等曾擁有很強的鞋生產能力,但轉離后即使當地政府和鞋從業者很希望重建此行業,也無力恢復。”
在郭煒文看來,廣東是與國際品牌合作最密切的鞋企聚集地,是否繼續大力支持鞋業在廣東的發展將關系到中國鞋業優勢的維持。
“維護成本優勢和提升服務優勢是與國際品牌保持合作的關鍵。”郭煒文建議,在與國際品牌合作多年的鞋企還可同步嘗試與有流通渠道優勢的國內品牌企業合作開發國內市場,與此同時,還可同步嘗試建立自有品牌,建立流通渠道。
“2006年中國出口歐盟的鞋子平均單價為6.3美元,進口鞋產品平均單價為26美元,進口量還維持高增速。”郭煒文表示,這表明中國附加價值高的自主品牌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