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吞噬利潤,出口鞋企資金鏈陷“惡性循環”
剛剛閉幕的第110屆國東莞國際鞋展,讓不少出口鞋企深感不安。居高不下的成本幾乎將企業的利潤空間蠶食殆盡,與此同時,資金鏈也出現了銜接不上的問題。
利潤嚴重壓縮
“跟去年相比,今年采購商到訪量起碼減少了一半。”生產女靴的成都高新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經理李晉表示,受成本上升因素影響,該公司的制鞋成本比去年上漲了10%—15%,許多采購商都接受不了這個漲價幅度,而為了挽住老客戶,只有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將鞋賣給老客戶,如今產品毛利已不到10%。
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一路飆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揚,鞋企的利潤被大幅壓縮,加上國際同業競爭壓力加大,全球貿易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出口鞋企四面楚歌。
生產男式休閑鞋的浙江太極鞋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本屆廣交會上難覓新客戶的影子,新客戶下單比以前更顯保守。據其介紹,該企業產品價格與六七年前相比,漲幅接近80%,然而利潤卻不斷被壓縮,目前每雙鞋毛利潤只有5%—6%。
正是大幅上升的制鞋成本壓縮了我國制鞋企業的利潤。據海關數據分析,今年以來,我國皮革、橡膠、塑料、化纖等制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國產豬原皮價格已從去年的40元—50元,一路上漲到80元—90元,目前已經突破百元大關。其他原材料也水漲船高,外加招工難、國家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等因素,制鞋行業用工成本平均上漲20%—30%。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匯兌損失。
統計顯示,自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廣東的鞋類商品出口已經呈現出單月增幅急劇下滑的趨勢。
資金鏈銜接不暢
情況更糟糕的是,制鞋企業出口利潤被削薄導致的資金鏈緊張使企業和面料供應商都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
有企業透露,如今中小鞋企的資金壓力很大。一般來說,企業往往只能拿到采購商預付貨款的30%,可把訂單運行起來卻需要60%的資金,銀行貸款也并不青睞中小企業,這導致企業的資金壓力異常大。
記者了解到,由于面料供應商害怕制鞋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人去樓空”,所以通常不敢輕易接單,或者提高拿貨門檻,提高新面料的起訂量,但資金并不寬裕的中小鞋企無力承擔很多的訂貨量,因此被迫使用材料商的庫存面料,這等于違背了與采購商的合同而降低了出口企業的信譽度。
“現在的形勢確實十分不利于中小鞋企,看明年下半年能否恢復吧。”李晉說。{page_break}
根據廣東東莞市工商局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8月份,東莞市注銷各類鞋企103家,當月新增注冊登記鞋企205家。雖然有關部門表示這樣的增減屬正常情況,但鞋業難做卻是不爭的事實。
訂單遷移或內銷
“東鞋西移,南鞋北移”,是近年中國沿海鞋企內遷的一個趨勢。
受成本壓力的影響,分布在我國沿海地區的出口鞋企正把生產基地一部分向越南、孟加拉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另一部分則向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
生產運動鞋的廈門建發輕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年前,公司已在福建晉江的鞋廠之外———浙江溫嶺,開了另外一個制鞋廠,而如今為了在短期可見范圍內控制成本和擴展規模,公司已考慮再在江蘇、山東、云南、成都、江西等地選址布廠。在未來,福建晉江將專門作為設計和研發中心。
為了在歐美債務危機纏身之時存活下來,部分出口鞋企也開始用“兩條腿”走路———開拓內銷。在東莞鞋展上,一家原本以出口為主的鞋企宣稱,為進軍國內市場,企業已準備了3年并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
然而,新產地不完整的產業鏈及內銷渠道不暢,也讓不少企業怯步。
有企業反映,現在內遷的鞋企并不成熟,因為過于分散而導致制鞋所需大部分原材料、包裝物料、零部件等都需從沿海省份采購,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支出。
此外,國內出口鞋企之前多通過國外中間商獲得訂單,多以代工貼牌為出口方式,缺乏自己的營銷渠道,要走“內銷”之路并不容易。一家出口舞蹈鞋的企業負責人就告訴記者,他們還沒有想過內銷,主要是覺得內銷市場太過復雜,目前還沒有勇氣涉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