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訂單:貼牌生產或延伸產業鏈創品牌
據報道,勞動密集型、高度依賴出口的制鞋業,像其他傳統制造業一樣,遇到了出口下降、勞動力萎縮的問題。近日在鞋都東莞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皮革行業協會發出了“要改變以前單純貼牌打工的局面,延伸產業鏈打自主品牌”的呼聲。
成都依百蘭鞋業的董事長吳德國最近一直有點煩。從8月以來,他的美國合作伙伴訂單縮減了60%,這對這家生產貼牌鞋、80%產品靠出口的企業來說,情況太不妙了。吳德國說,在成都,外銷制鞋企業出口下降的現象非常普遍。
吳德國:30%左右的,基本是開工不足,甚至停產,如果算訂單不足還不止這個比例。
據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介紹,2010年中國生產130億雙鞋,出口達100億雙,制鞋業是個高度依賴出口的行業,而今年皮鞋出口量下降了七、八個百分點。
除了訂單不足,制鞋企業更大的難題是,招不到工人。利潤太薄,工作辛苦,制鞋業正在失去吸引力,工人開始流向電子等其他勞動密集性行業。
吳德國:工人現在還缺,最近兩年的統計大概流失了15%。在四川這個勞動力密集的地方招工也是不好招了。
工資、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同時,工廠的訂單價格卻始終在低位徘徊。吳德國算了一筆賬,自己工廠生產的一款鞋利潤只有一美元,而這款鞋在歐美卻賣到三四百美元。
同樣生產貼牌鞋的東莞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指出,貼牌企業長期以來的搶訂單求生存的生產模式,導致企業在產能過剩中惡性競爭。
張華榮:制造企業我們很習慣,有訂單了就價格便宜一點,規模多一點,老外都習慣了到中國比單價下訂單,中國這種搶訂單求生存的生產模式(難以為繼),其實做企業要有一個數學模式。
成都依百蘭鞋業的董事長吳德國也認為,不發展自主品牌就等于束手待斃。
吳德國:在經濟太平的時候,好像是沒有風險;但是經濟稍有波動的時候,首先(受損的)就是貼牌企業;因為貼牌企業沒有自己的終端,你的訂單完全依賴于別人的市場,別人市場不好的時候,你訂單會直接受影響,并且轉彎都很難轉,這次對我們教訓還是蠻深的。
制鞋業現在都把目光轉向了國內市場,但是走自主品牌的路談何容易,起碼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培養。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表示,皮革行業“十二五”規劃,培養自主品牌是制鞋業轉型延伸產業鏈的重中之重。
蘇超英:“十二五”期間,要創設3-5個國際知名品牌,同時重點扶植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品牌上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