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原有鞋模式不堪重負 轉型成為鞋企必走之路
在內外因的合力下,東莞模式走到了一個岔道兒口。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轉向另一條光明大道。
東莞模式面臨危機不僅僅在于外界壓力的加大,更在于本身結構的問題。
不妨先看看何為東莞模式?雖然業界并未對東莞模式做出具體的定義,但其大體的特點可以歸納為:由東莞提供土地或者是已建成的標準廠房,四川省、湖南省等地提供廉價勞動力,外資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和管理的要素組合模式。
在這樣的模式下,東莞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外向型的中小企業,他們都依附于某行業的一家核心企業生存。
“鞋模的核心企業是臺資企業——裕元工業集團。裕元是耐克、阿迪達斯、李寧、安踏等國內外主要大型運動鞋品牌的首選OEM商。各大品牌在裕元都有貿易辦事處,他們直接下單給裕元。裕元直屬的主要是鞋廠,鞋廠會到塑膠廠采購配件,塑膠廠就要找模具廠做模具,模具廠會再進一步地進行外包加工,承接者就是我們這些CNC數控加工小廠子。”精敏模具數控加工廠廠長楊艷軍如此告訴記者。
楊艷軍說,裕元員工雖然只有20萬人,但這個產業鏈,包括帶動周邊的服務業、餐飲業,總數應該在50萬人以上。也可以說,裕元掌握的這50萬人的“生死存亡”。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東莞把產業鏈的兩頭都交給了外資企業。“東莞企業以來料加工型為主,兩頭在外,原材料掌握在外國人手里,漲不漲他們說了算;銷售市場也掌握在外國人手里。低價訂單你不做,自會有人來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電器行業外貿公司老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顯得非常無奈。
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的原因就在于,它們處于產業鏈條最底層,利潤低下,沒有自己的研發能力,更沒有自己的品牌。一旦外部環境惡化,訂單減少,最慘的就是這些中小企業。以2008年為例,外來訂單的減少,導致很多中小企業無活可做。當年1—9月份就出現了1464家企業倒閉的慘狀。
東莞鞋企遇到的困境似乎預示著東莞模式已經走到了岔道兒口。作為農村城市化典范的東莞,加工業發展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依靠外單拉動發展的時期已經過去。今后的東莞必須要進行轉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