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回歸,國內鞋服產業信息必將升級
29日,翱翔天外的“神九”載譽而歸;此前,潛探深海的“蛟龍”再破紀錄。短短幾天內,萬眾矚目的“神九”和“蛟龍”,分別完成了各自的預定目標,交上了圓滿的答卷。
“神九”和“蛟龍”的成功,令全國人民、全球華人無不歡欣鼓舞,無不為中國躋身新的高科技領域而倍感振奮,由此生發的信心與力量彌足珍貴。載人航天與載人深潛兩大工程體現出來的進取意識和探索精神,極大激發了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熱情,這種精神文化財富也是非常寶貴、非常重要的。
飛天入海,皆為國家戰略的需要。
載人航天與載人深潛,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的集中展示,是探索未知領域、拓展生存空間,開發利用外層空間和海洋資源的需要,在政治、戰略、經濟、科技、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載人航天工程是同兩彈一星一樣展現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性工程,事關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
載人航天工程發展20年,累計投入僅390億元;“蛟龍”號深海探測10年研發,資金投入不超過2.5億元。而2011年中國研發經費支出為8610億元,其中政府投入2000多億元。飛天入海在我國的科研投入中占比并不高,但意義卻很重大。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中國是大國,大國要做大事。因為人類現有的生存空間不足、發展能源不足,空間探索和海洋探索是影響人類未來福祉的重大探索,對科學的發展將產生重大的、長期的影響。”
飛天入海,皆為人才培養的搖籃。
載人航天工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這一工程的實施使我國在大型現代化工程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載人航天還為相關人才的鍛煉成長提供了難得機會,為保證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需要,培養了一支規模較大、專業較全、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也為相關領域輸送了大批人才。我國空間環境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就借鑒了航天系統的工程管理經驗,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總經理吳季,項目辦公室主任、總經理助理張曉曦,都是曾經的航天人。
飛天入海,皆為造福人民的善舉。
更多品種,更高產量,太空育種讓人們的餐桌有更豐富的選擇;原本用于航天服的中空吹塑成型技術,轉為民用后讓運動鞋更輕便適腳;航天員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需要抗骨丟失、抗肌肉萎縮,其技術成果可應用于長期臥床病人的治療;航天技術還廣泛應用于廣播、電視、通信、氣象觀測、天氣預報、衛星導航定位、地球環境監測、減災救災等方方面面,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說,“我國有400余項載人航天技術成果正在轉化推廣,在科普教育、礦業安全、健康醫療等方面已有了具體的應用。”
而探海的“蛟龍”,在突破諸多關鍵技術的同時,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應用產品。“‘蛟龍’號的科研程序已經完成,經過了7000米海試驗證可以交付用戶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方書甲說,“用戶就是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未來將用‘蛟龍’號進行深海科學考察與海洋工程服務。”
飛天入海,皆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
經過飛天入海的考驗,我們掌握了很多買不來的核心技術,有力地推動了能源、信息、控制等領域的發展,帶動了電子、材料、制造、化工、鞋服、紡織許多行業的工藝創新和產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
“蛟龍”號深潛中用到的自主創新水聲通信技術,早已用于民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和說,“2008年奧運會青島賽場的水下通訊,就采用了這一技術。”
用于模擬真空熱環境的熱真空試驗設備,是載人航天中必備的實驗設備。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張柏楠告訴記者,“過去我們曾經想買入這種技術卻沒有成功,現在我國自主研制的熱真空試驗設備已經出口到俄羅斯這樣的航天強國了。”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建設規劃,我國將形成北京、上海、陜西等8大航天產業基地,其中尚在建設的有4個。建成后,將提供數萬人的就業機會,創造的產值也將達上千億元。
揚國威、求資源、育人才、便生活、促經濟,我們的天上海底事,原本都為人間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