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線鞋業品牌如何轉向完全代工
近日,國際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宣布,將于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其在華唯一一家自有工廠,阿迪達斯在中國的運營模式轉向了100%代工。而早在阿迪達斯之前,另一國際運動品牌耐克也關閉其在華唯一擁有鞋類生產設施的工廠,并計劃將其生產轉移至亞洲其他地區。
耐克、阿迪達斯的舉動引起了泉州制造特別是OEM(代工)企業的普遍關注,隨著中國制造成本優勢的喪失,企業是繼續堅持走單純制造之路,還是下定決心建立自己的品牌,成為他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代工訂單不斷減少
據了解,阿迪達斯在中國擁有300多家代工廠。宣布關閉消息過后不久,直接為阿迪達斯這家工廠服務的10家代工廠,也收到了終止合作的通知,而據其他290多家代工廠透露,盡管阿迪達斯現在沒有挑明,但是來自這家著名國際品牌的訂單正在不斷減少。
而另一國際運動品牌耐克也計劃把在中國江蘇省太倉市、由豐泰集團管理的鞋類生產業務,轉移至豐泰集團位于亞洲其他地區的工廠。 這些高級代工企業的“下場”,引起了泉州業界人士的關注。
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楊樹青多年來關注鞋業產業,她說:“不久前,我剛去過蘇州,確實看到當地不少鞋企倒閉,工廠工人離去。這些代工廠多年來跟著阿迪達斯等大品牌成長,是賺到了一些制造利潤,但是,由于長期走OEM的路線,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一旦阿迪達斯的訂單量下降,這些企業的風險就很大,因為畢竟自己投入了廠房、設備等大量資金。”
耐克、阿迪達斯代工廠的命運再次給泉州的企業敲響了警鐘,那就是“單純制造和只賺取生產利潤的生存方式,在未來可能會更加艱難。”楊樹青說。
企業跟著勞動力跑
對于泉州的鞋服企業,楊樹青認為:“與許多國際國內的大品牌不同,泉州目前知名的鞋服品牌,大多是自創的品牌,并以自己直營生產為主。一般來說,企業產品有50%—60%是自己生產的,而另外40%—50%的比例則由本地企業代工,本地代工的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更低。”
對此,小玩皮童裝董事長施清苗形象地描述:“與珠三角的代工企業不一樣,泉州的鞋服企業都是老板從建廠房、買設備,一點一滴做起來的,因此,即使面對經營困難和經濟危機等深刻影響,泉州企業也會戰至最后一兵一卒。”
“泉州的鞋業企業超過3000家,但是真正在倫敦奧運這場大戲中,能被人們記住的品牌只有七八家,至少有一半企業是在為這七八家企業做貼牌。”楊樹青說。自營生產為主,代工生產本土化,這成為泉州鞋服產業的重要特點。
據了解,隨著泉州鞋服企業國內市場的擴大,近年來,不少泉州企業也到國內的江西、湖北、四川、安徽等地自辦工廠,其中有一部分則是與當地企業合辦并走代工的模式。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這是近年來市場導向使然,“以前企業是跟著市場在跑,現在是跟著勞動力在跑,哪里勞動力比較集中和便宜,企業就會到哪里去辦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