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企業如何“走出去”
十月份,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活動越來越活躍。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87個國家和地區的35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3.76億美元,同比增長59.9%。
在之前召開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走出去”列為國家戰略,其釋放出的積極信號令人振奮。
從制鞋行業來看,“走出去”的熱潮已初現端倪,無論是企業在國外加速專賣店或連鎖店的布局,或是以貿易為先導設立自己的海外貿易公司,還是在境外從事生產加工的境外加工貿易,甚至有遠見的企業家著手并購海外的鞋類品牌,形式多樣化,目標也更加明確。
在境外從事生產加工的境外加工貿易也成為制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流方式,投資企業大多采取全部在外或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經貿合作方式,開辦與本土產業相配套的境外加工廠,這樣既可利用外部資源,又可規避貿易壁壘。
國內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是促使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企業在國內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品牌孵化中心,如果在其他國家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對企業自己的長遠發展有幫助。中國人不只要創造自己國內的GDP,還要有全球的眼光多創造國民生產總值GNP,“走出去”絕非淘金那么簡單,而有更深遠的意義。
“走出去”固然是“這邊風景獨好”,但企業遭遇的問題也是接踵而至。國外的產業保護、渠道建設的滯后、文化融合的困惑、國際化人才的稀缺、外匯服務與實際需求的脫節,這些因素都拖了“走出去”的后腿。
有時候,產業保護給中國企業家投資海外的熱情潑了冷水,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讓其望而卻步。與此同時,在品牌企業試水海外市場的過程中,營銷網點少,物流成本高和補貨困難等問題也時常困擾企業,使得企業“走出去”面臨諸多考驗。
“國際化人才的缺乏是個很大的問題,一些復合型的人才更加青睞金融業、IT業這些新興產業,而不愿意進入制鞋這樣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實際上,傳統產業同樣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在這里大有用武之地?!睒I內的許多專業人士認為,人才缺乏是目前中國鞋類品牌海外拓展的最大難題。此外,產品如何適應當地市場,把品牌的塑造“本土化”也是一個問題。
與海外投資配套的外匯服務跟不上需求,也是企業反映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金融機構涉及企業的外匯服務品種稀少,企業跨國經營中多個關鍵環節,比如海外辦廠、兼并外企、跨境兌換、國內結算等,能夠得到的外匯服務稀缺,且與實際需求相脫節,抑制了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