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面對美貿易保護從宏觀轉微觀謹慎
今年以來,美國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手段不斷升級,僅僅2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已經對中國11種商品發起“雙反”調查或做出裁決。而近期美國貿易代表處公布的2013年惡名市場名單更是把中國列為全球最大的假貨實體市場,并指責中國實體市場是假貨的主要來源,更有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戰略宏觀轉微觀、加劇抬頭之勢。
對此,在2月18日商務部召開的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解釋,貿易摩擦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的伴生現象。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一些國家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市場需求不振,自由貿易理念弱化,不斷出臺和采取貿易限制措施來保護本國企業,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
2008年金融危機給美國人留下的“創傷”至今還未撫平,緩慢的復蘇步伐令奧巴馬政府不得不絞盡腦汁畫出各種“大餅”充饑。“美國制造業行動計劃”同樣獲得了美國制鞋企業以及國會議員等官員的大力支持。無論是沃爾瑪的鞋服產品“美國采購”計劃,還是議員上書要求美國軍方鞋服采購100%出自美國制造的《貝瑞修正案》的通過,都在試圖保護并促進美國國內的制鞋業。而美國服裝鞋業協會春節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美國國產鞋數量增加了9%,也似乎印證了美國制鞋業“再工業化戰略”的初步成功。
盡管有評論認為美國制造業回流難以影響勞動密集型企業,只因美國“再工業化”的主角乃是技術科技創新生產。而擁有相對更低廉制造成本的中國制鞋企業在美國仍然存在優勢,如果美國想要大范圍將制鞋業保留在國內,美國人民承擔的生活成本必然更高。然而中國制鞋工業的生產技術也在不斷創新的過程當中,相比于美國制造的鞋子,中國制造鞋類除在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之外,高中低端產品無論品質或是技術應用都不斷進步。正因如此,沈丹陽強調,我國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高中端和低端產品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品競爭都不同程度的加劇,部分產業、產品對國際市場依存度比較高,個別企業經營不規范,容易引發貿易摩擦。
作為美國市場鞋類進口國的“龍頭老大”,中國鞋企應時刻警惕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升級戰略從宏觀轉至微觀——不再是國家層面上對于中國進口產品的反傾銷或者其它宏觀貿易保護措施,或將“微觀入手”,從市場或企業層面上實施貿易保護。正如美國日前發布的2013惡名市場名單,在缺乏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將中國列為全球最大的假貨實體市場,對中方企業的不良影響可想而知。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認為,美國當前正處于制造業恢復的關鍵時期,其國內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而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又與美國相關產業“搶飯碗”,所以美國對華的貿易保護措施越來越多。因此,企業除應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產品價格以外,還應積極改善對外貿易方式,從單純出口模式轉變為出口與當地就業相結合的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