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鞋”實體店卻難尋 尋找優勢主宰“銀發市場”
上海證交所和中證指數發布4條與養老、健康相關的主題指數,這一舉動被視為銀發商機投資領域新標的。被稱為朝陽產業的“銀發商機”盡管“錢景”誘人,在實際生活中卻面臨“市場有限”的尷尬。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錫城的老年人體育用品市場仍然是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有老年市民抱怨,“健身找雙舒適合腳的鞋也不容易”。
現狀:“老人鞋”實體店難尋
眼下正好是換季時節,廖女士想給快生日的父母買兩雙新鞋,然而,她跑了好幾家商場也沒買到合適的。“每次替父母買鞋子,前前后后連選帶換就要跑上好幾趟,老人的東西實在不好買。”廖女士說,因為一直覺得“人老了腿腳不能受罪”,給老人買鞋,她主張到實體店看看實物,試試腳感,但是現在市場上的鞋子號碼都偏小,“關鍵是版型瘦,底子不夠軟”,想買到合適的實在不容易。
而記者在錫城多處開放廣場上調查發現,穿專業運動鞋健身的老人也很少。打太極拳的劉阿姨穿著一雙花布鞋,她笑著回答記者:“要什么專業運動鞋啊,只要價錢合適,穿著舒服,結實耐用就行。”劉阿姨說,其實她之前也想找一套專業點的行頭,但是到市面上逛了幾次,覺得商場里那些運動品牌的鞋子都不合腳。“我們不用什么時尚的設計,只要松緊適當,保暖性好,透氣性好就行了。”
在一旁跳健美操的馮阿姨腳上穿了一雙略顯陳舊的玫紅色品牌運動鞋,她告訴記者,鞋子是女兒的,雖然舊了,但穿著還算合腳。“沒辦法,現在市面上的鞋子穿著都覺得緊,這種舊鞋倒反而穿了舒服。”馮阿姨說,現在買雙布鞋倒還容易,合適的老年運動鞋倒真是個難題。“高幫的穿著會磨腳跟,鞋底太硬的穿著不舒服,好不容易找雙稱心的,又沒號碼了……”實在懶得折騰了,馮阿姨決定還是穿穿女兒的舊鞋子吧。
尷尬:開業半年賠了3萬
“如果不是賠得太多,我怎么也都會咬牙挺著啊。”曾經在濱湖區開過一家老年體育用品專賣店的李女士告訴記者,當初她就是看到錫城老年用品商機的空白,便在一個老年人較多的小區旁邊開了一家店。為了讓產品多樣化,她除了賣老年人服裝外,還推出了不少配合老年人體育健身需要的服裝、鞋子、器材,本以為這個行業競爭小、能賺錢,誰知開業1個月,營業額連1000元都沒有,連房租都不夠交。硬挺著開了半年,李女士一算,整整賠了3萬元,無奈只好關門。如今,她已改做起年輕女裝生意,“還是年輕人的錢好賺”。
記者隨后又聯系了幾位經營體育用品的商家,他們幾乎全都持有相同的觀點:老年人大多很節儉,不舍得花錢,基本上無法承受較高的健身商品價格。也有一些曾經在網上發布過信息的老年用品店,當記者按照上面留的電話打過去時,多數電話都已經停機。
老年市場真的是“錢景”誘人、“市場”有限嗎?與實體店的“冷冰冰”態度相對的是,不少網絡商家卻把老年用品市場視作“香餑餑”。在淘寶網上,不少店鋪專門銷售中老年服飾和中老年健身用品,有些甚至已經做到“雙皇冠”、“三皇冠”的等級。
“‘老年人消費能力差’已經是舊觀念啦,現在的老年人都很懂得生活,也有著更為強烈和個性的消費需求。”小萌是一家“雙皇冠”老年用品店的負責人,對于老年人消費理念的轉變,她深有感觸。“現在的老年人很多都會自己上網、淘寶,戴著老花鏡給自己挑衣服,已經是一種時尚啦。”眾多“老粉絲”的加入讓小萌的生意紅紅火火。
思考:尋找優勢主宰“市場”
記者從市老齡委了解到,無錫早于全國16年進入人口老齡化城市,目前已步入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時期,老齡人口達103萬,占戶籍人口的22.1%。與此同時,現有的老年人群不僅文盲比例大幅降低,經濟方面也相對獨立。他們不再滿足吃飽、穿好,還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愿意追求時尚元素,喜歡和年輕人縮小距離。
“過去,老人們的鍛煉方式基本上是散散步、伸伸胳膊、踢踢腿等,鍛煉方式比較單一。現在不一樣了,打太極、跳健身操、抖空竹、玩柔力球等,老年健身運動開展得紅紅火火。”錫城體育界人士認為,老年健身體育運動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從發展趨勢看,老年消費群體不僅在數量上將繼續擴大,而且在結構上所占比例也將日趨增大,這些都表明“銀發市場”是一個龐大的潛在市場。目前,國內企業對老年人運動關注不夠,現存產品的專業性與市場需求吻合度不高,產品還屬于低創新、低科技含量階段,他建議企業可以從老年人日常參與的體育運動出發,結合老年人身體特點開發更好的產品,而銷售商家則要通過研究老年人消費的性,比如更關注舒適度與耐用性等,來推動市場的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