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寧皮都形成產業集群 探索抱團發展新模式
皮都里的產業集群
在集寧,關于皮革,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采訪當日,記者首先見到了三個人,他們分別是烏蘭察布市經信局中小企業科科長鞏耀華、集寧區皮革產業協會會長劉子龍和集寧區經信局副局長兼集寧區皮件產業化辦公室主任王磊。這三人,一個住在集寧區,是最了解整個烏蘭察布市服務皮革業中小企業的重量級人物,另外兩人則是身負指導和引領集寧區皮革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
皮革是集寧區經濟的一大支柱。在確立建設和打造“草原皮都”的奮斗目標后,集寧區以培育“大龍頭、大產業、大集群”的決戰姿態為主攻方向。除了扶持“龍頭企業”集寧國際皮革城發展外,集寧區還適時推出了“皮革業培育計劃”,讓有自己的品牌、有意愿在集寧落戶的小微皮革生產加工銷售企業迅速成長起來。作為集寧皮革業的第二梯隊,政府在融資、土地、能源等各方面提供配套支持和服務,延伸皮革產業領域與發展空間,傾力打造一城(集寧國際皮革城)、一園(集寧皮件產業園)、一基地(土牧爾臺制革基地),深耕皮革產業的深度和廣度,集寧區皮革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如今,集寧區在集寧國際皮革城的帶動下,擁有了300多戶小皮件加工企業和2萬多名加工工人,小小的縣級單位集寧區皮革產業震動了方圓1000公里,輻射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近2億消費人群。以皮革銷售為樞紐、連接上下游產品配套產業的產業集群。集寧國際皮革城就像是“總開關”,將集寧皮革內外上下的產業鏈接,形成一條共創財富的產業鏈。
皮革加工哪都有,為何集寧區能成為“草原皮都”?集寧區皮革產業協會會長劉子龍一語道破天機:集寧皮革產業不能做點,必須由點到線,由線到鏈,依托皮革銷售產生產業吸附功能,用吸附功能形成更大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通過產業分工協作、配套,催生、承接、集聚一大批中小微企業,培育和發展特色皮革產業集群,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在集寧皮件產業園里,陪同記者參觀的集寧區經信局副局長兼集寧區皮件產業化辦公室主任王磊介紹說:“企業可帶人、帶設備進園區先來做,免收廠房租金,等做好了再建廠房,政府還給補貼。目前,北京、浙江、廣東等地近20多家加工企業都已有入駐意向。”
縣城中的產業聯盟
在赤峰市的寧城縣,有一家縣級企業發起創立的內蒙古農牧機械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赤峰市寧城縣中小企業局局長王景龍的介紹下,記者認識了赤峰市寧城長明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憨實的笑容,樸素的著裝,張明在面對記者時顯得很自然,很難想像一個縣級企業的帶頭人會有成立內蒙古農牧機械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想法,但這一切又真實地呈現在記者眼前。
內蒙古農牧機械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由赤峰市寧城長明機械有限公司牽頭,會同17家科研院所和企業,2012年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批準成立。
引導聯盟成員單位實現產業互補是張明最初的想法,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聯盟成立以來,張明先是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召開了產業互補發展協調會議,會議對每個企業的產品、技術、市場優勢、農機產業發展前景,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初步達成了產業互補協議。產業互補為聯盟成員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完成第一件事以后,張明開始搭建技術研發平臺實現合作研發。利用聯盟技術優勢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建立了研發合作關系,農科院負責產品設計研發工作,聯盟公司負責加工試制、試驗等工作。通過這種合作,彌補了企業研發人員不足、技術研發裝備落后的問題,加快了產品研發速度。
張明的步伐還在不斷前進中,而這一切得益于政府全方位的指導與無微不至的服務,面對這些健康發展的企業,以王景龍為核心的服務團隊并沒有滿足,他們知道,還有更多的中小微企業需要他們去幫扶,而這一切,才剛剛是開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