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最近很火 老八達嶺鞋廠一直在堅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工匠精神”最近也因此變得熱了起來,有人將“匠人精神”總結為精致精細、執著專一,在浮躁時代堅守著一種情懷。在如今快節奏生活下,慢工細活的手工匠人已經越來越少,也漸漸鮮為人所知。北京晚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幾位北京的手工匠人,他們會用半個月做一雙手工鞋、一個月做一把紫砂壺、幾個月磨制一面銅鏡,無論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還是花甲老人,手工藝人都多年默默堅守著一份手藝。
在北京五環外的一個小院內,有一個少有人知道的手工鞋廠,聚集著一批做皮鞋的高手。相比起流水線工廠里一天生產近萬雙鞋,定制鞋廠里不到20位的師傅即便全力以赴,一天也只能做5雙鞋,最復雜的手工縫制部分是“一寸5針”,做一雙鞋時長需要一個多月。
麻學平是老八達嶺鞋廠1928品牌資歷最深的老技師,今年已經62歲了。“我是1980年進的鞋廠,當時對制鞋并不感興趣。”麻學平在八達嶺鞋廠的時代,曾經趕上一個輝煌的尾巴。1956年繁華的王府井大街的36家私人制鞋店進行了公私合營,合并成了一家國營皮鞋工廠——北京東單皮鞋廠。上世紀60年代之后 在公私合營后的工廠中,開始為社會大眾服務,批量生產皮鞋,也為周恩來,陳毅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制作私人定制皮鞋,后更名為八達嶺鞋廠。上世紀80年代,八達嶺鞋廠曾經是北京出口創匯的重要企業。當時,廠子里已經改做膠粘鞋,手工鞋已經幾乎不生產了,原因是手工鞋制作麻煩沒有那么多經濟效益。上世紀90年代,有人送了麻學平一雙手工鞋,他穿上后感覺太好了,舒服,不捂腳。這雙鞋,穿爛了他也沒扔。有這樣的鞋,為什么不把它做出來?當時是1994年,八達嶺鞋廠已經面臨解體,麻學平決定把老工藝恢復起來,這一做就是20年。
“和以前相比,正裝鞋鞋型現在普遍加長了,這是為了好看。”從事手工制鞋,平時走在路上,麻學平都在注意看行人的鞋是否有能借鑒的地方,看到一雙好鞋甚至會跟著別人走很遠。手工鞋工序復雜,要量腳定做,制作專屬的鞋楦,固特異縫制法進行縫制,前后要幾十道工序。與國外的手工鞋相比,鞋坊的皮鞋改良了工藝。麻學平說,很多國外品牌手工鞋比較死板,為了手工鞋剛上腳死板的特地,他實驗了4、5年,最終在鞋底加上了一種特殊的“鬃”,解決了這個問題。
近些年,像麻學平一樣的老師傅先后被鞋廠相中,在鞋廠從事著簡單枯燥卻又底蘊深厚的工作。50歲量腳師曹玉玲工齡已經有30年,是麻學平的的得意門生。制鞋的第一步,由量腳師通過計算、分析每位顧客的腳型和骨骼,并觀察顧客走路習慣,最終獲取精確數據。53歲付俊秀是專業裁料師,他的父親是八達嶺鞋廠的元老。子承父業后,他專業做裁料這一行當34年。
鞋坊每年能做1500雙手工鞋,但這個銷量只能維持基本運營。要想發展,一是人員短缺,現在年輕人很少能耐得住寂寞,不愿從事單調的手工勞動。另外就是資金的來源,雖然老師傅個個身懷絕技,但卻絕非銷售專家。現在,老鞋廠私人訂制基本靠朋友間口碑傳播在這個充斥互聯網思維的時代,只踏實把手工做好靜待結果已經行不通了,也許這就是手藝人的無奈。“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通過網絡平臺知道還有這樣一群匠人存在,注意到我們的手藝。”麻學平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