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姜山鎮繼續加碼 韓資制鞋廠注入新力量
記者從市環保部門獲悉,年產750萬雙耐克旅游鞋的青島泰光制鞋有限公司開始二次環評,項目總投資5.68億元,位于萊西市姜山鎮泰光路71號,是韓國泰光實業株式會社投資的外商獨資企業,專業生產耐克鞋。
項目主要生產工藝過程有合布、裁斷、刺繡、高周波、印刷、縫紉、準備、制造等。項目主要污染物因素有生產過程產生的粉塵、有機廢氣,洗滌、清洗等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設備運轉噪聲;生活垃圾和工業國體廢物。
青島泰光制鞋有限公司始建于1995年,1996年正式投產,占地面積約18.45萬㎡,總投資約56800萬元,年生產耐克鞋750萬雙。
相關鏈接:
從引進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皮鞋,到自主生產歐版高檔皮鞋,再到多品牌并重、電商改革和智能生產,康奈集團并未涉足其他領域,而是在制鞋領域選擇了堅守與升級。而今面對相對復雜的經濟環境,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直言:康奈的目標是做久、做強,而不是一味做大,足見這家擁有35年歷史的“老鞋匠”的堅守與選擇。“我們經歷了‘火燒溫州鞋’的挑戰、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以及國外官司的考驗,應對之策是主動求變。”年近七十仍精神矍鑠的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帶著濃重的溫州口音說道。
在“中國鞋都”溫州,這家擁有35年歷史的企業被稱為“活化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老鞋匠”,從創立初期成為全國第一家機械化生產的民營鞋廠,到行業內率先在海外開設品牌專賣店,再到如今的三大核心品牌并舉、智能化生產,面對行業內的每一次變遷,“老鞋匠”康奈沒有像一些溫州傳統鞋企那樣轉行放棄,而是選擇了堅守和主動升級。因此,在2015年全國外貿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康奈仍交出了營業收入達20.1億元、同比增長6%的成績單。其中新興業態電子商務的銷售收入達1.6億元,同比增長46%;高端子品牌“康奈世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0%,出口額達3500萬美元。
50多年前,年僅16歲的鄭秀康學做機械模具,33歲在國營機械廠做副廠長。為了改變當時拮據的生活狀況,鄭秀康拜了小自己6歲的師傅,利用業余時間偷偷學習制鞋,僅40天就做出了第一雙皮鞋。拿給鞋店老板看過后被告知:別人制作皮鞋給14元,他制作的皮鞋可給16元。就這樣,鄭秀康制作的第一雙鞋比自己師傅制作的還多賣了2元。“對于皮革的薄厚、每個部位釘的釘子、縫線之間的距離,其他的制鞋師傅都是目測,我卻是拿著卡尺一一測量。盡管是手工制作,這樣制出來的鞋子仍會看著舒服,穿著更舒適。”鄭秀康對那多出來的2元這樣解釋道。
上世紀80年代,鄭秀康在溫州創辦了自己的鞋廠。憑借十幾年機械工的閱歷,他迅速把機械化生產中的標準化用到了制鞋上。在“火燒溫州鞋”事件發生之后,他前往意大利取經并率先引進了機械化生產流水線,研發出意大利高檔歐版鞋的制作工藝,并仍不改溫州企業的“血統”。“當時,國內市場上只有中低檔皮鞋,高檔皮鞋全部是進口的。上海產的名牌皮鞋每雙售價約100元,國際品牌的每雙售價在千元以上。”鄭秀康回憶說。1993年,康奈首次自主生產的歐版高檔皮鞋“大利萊”一炮打響,在上海的零售價每雙在400元以上,在北方更是被稱為“婚鞋”,各大城市都供不應求。
在國內一舉成名后,康奈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做起了外貿出口。2001年,康奈第一家海外專賣店在法國巴黎第19區開業。到2009年,康奈在10多個國家已開設100多家品牌專賣店。然而,走向海外的路并不平坦,一場突如其來的國際官司給康奈上了一堂國際貿易課。2009年,法國當地鞋企WESTON公司一紙訴狀將康奈告上法庭,5年的爭訟最終以康奈勝訴畫上了句號。在這場糾紛中,康奈雖然提升了品牌美譽度,卻是以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代價。“打贏國際官司提升了康奈的知名度,但更大的收獲是堅定了康奈爭做高端制鞋標桿的決心。只有練好內功才能走好走遠。”鄭秀康談起這段經歷,苦澀中帶著自豪,更透著做大做強民族企業的豪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