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預示中小型鞋企新牌局
都說元宵節后會有大批工人涌進,東莞宏瑩鞋廠的人力資源部干事周建希望這樣,但心里沒底。
中小企業為珠三角、長三角的工業生產總值貢獻重要力量,但同時它們承受了“用工荒”到來時最大的壓力,對于小企業主來說,訂單不需操心,更大的擔憂其實來自打工者對他們的“集體不信任”,不少企業在平時落實薪酬制度時與招聘會上的承諾大相徑庭,“用工荒”來了,但企業信誓旦旦承諾高薪、福利、充足休息時間等話題時,就像在上演一幕“狼來了”的故事,很難取得打工者的信任。
“用工荒”或許預示著新牌局的開始,中小企業要么轉型,要么被淘汰。
[解讀]
“用工荒”可能預示“新牌局”
“用工荒”來得很突然,但并不偶然。有媒體報道稱,早在2004年,珠三角地區就開始出現“用工荒”問題,每年春節過后,不少企業就面臨一個尷尬:越來越多回家過年的工人沒有再回廠,這個問題一年比一年明顯,而“今年是最嚴重的。”周建說。企業主期待元宵節后能有一次農民工返城高峰。
東莞市赤嶺工業園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企業,衡陽人龍第州的鞋廠就在這個工業園里,“本來有10多個人,但現在只有4個工人回廠,一個星期內沒招到一個人。”2月27日下午,龍在辦公室里給一個朋友打電話,朋友眼鏡廠要招300人,有1000人來應聘,“他當然好招人,工廠規模大,工資高,很多管理人員都是請的老外。”龍第州擔心,自己的小廠說不定哪天就停工了。
東莞很多小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境遇。厚街鎮勞務市場負責人黃京說:“很多小企業對員工重視程度不夠,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適應新一代農民工的要求,更不能適應經濟發展要求。”
不少企業主都在預測將來會發生的事情,“今年用工荒過去,可能明年還會來。”一家小企業的老板說,或許“用工荒”預示著東莞小企業的新牌局,小企業要么“浴火重生”,實現轉型升級,要么悄無聲息地被淘汰。
熱點地區:珠三角
小企業有“壞習慣”行不通了
2月28日,元宵節,東莞宏瑩鞋廠的人力資源部干事周建沒辦法休假,他繼續在赤嶺工業園里擺攤招工。廠里需要至少300名普工,但一個星期內只招到100多人。
“東莞塞車,世界缺貨”,廣東人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東莞的重要性。但“用工荒”的突襲,讓這座擁有近10萬家工業類企業的城市有點“慌”了,這些企業中超過90%是中小型企業,此次用工荒主要發生在這些小企業身上。
“你們底薪多少?”“1200。”“太低了吧?”“現在都是這個標準,你找不到更高的。”
這是2月27日厚街廣場一次招聘會上打工者與招工人員的對話,打工者離開后,招工人員對記者說:“其實在我們廠做普工,勤快一點的人都能拿到1800塊以上。但說高了怕他們以為我是騙人的。”類似情景在東莞大大小小的招聘會上并不鮮見。
在東莞,小型工業類企業的普工底薪大概每月1000元至1500元,加班工資另算,每天加班到晚上9點左右,周末休息一天或半天,底薪加上加班工資、獎金等,普工每月拿到的薪酬最多可達2000元左右。
但這些數字并沒有寫進規章制度,許多企業在落實薪酬制度時與招聘會上的承諾大相徑庭,廣西打工妹劉郝在去年底從一家鞋廠辭工了,“說好了每天加班到9點,進廠后我每天都是10點多才下班,周末只有一個晚上不用加班,加班工資卻沒增加,太累了。”劉郝希望找到一家企業,能嚴格按制度來用工,哪怕工資稍微低點。
不遵守自己制定的加班制度,讓小型企業失去了工人。一家鞋廠的招工人員悄悄說:“我們廠去年底回去200多人,年后回廠的只有不到30人了,因為廠里亂加班,但總能找到理由扣工資。”
小企業不按制度辦事的“壞習慣”或許在10多年前行得通,但用在80、90后農民工身上就不行了,“他們敢反抗,反抗沒用就怠工,再不行就突然辭工,走的時候還帶走一大幫老鄉。”周建說。“用工荒”來了,但企業信誓旦旦承諾高薪、福利、充足休息時間等話題時,很難取得打工者的信任。
接訂單、買進原材料、生產、出貨、繼續接訂單……不少小型企業的生產模式和廠房一樣簡陋單一。訂單充足時,企業會想盡辦法留住工人或擴招,但訂單減少時,企業壓縮成本的途徑基本上只有裁員。
金融危機過后,一些中小企業開始謀求轉型和升級。湖南婁底人陳彬彬的鞋機貿易公司在去年9月幾乎破產,挺過那段最痛苦的時期后,陳彬彬與人合作開設了一家鞋機廠,從以前單一的專賣、銷售轉為生產、銷售一條龍模式。如今陳彬彬的鞋機廠也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但他還是在元宵節前招滿了所需的50多人,“因為我是多元化經營,比很多小企業有底氣”。
在東莞,如綠洲鞋業公司等大型企業,因擁有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并實行現代化管理,它們的招工點前總是比其他企業熱鬧。
很顯然,政府也早已有了加快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考慮,1月18日,東莞市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協會成立,并將啟動多項針對中小企業的培訓計劃,旨在提高小企業的生存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東莞市三和人才市場一名負責人說,政府的努力雖然尚未看到效果,但至少為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
熱點地區:長三角
每周干6天每天10小時可賺2000多
“我們這次主要是要招普工。缺口100人左右。”蘇州章震服裝公司蔡女士告訴記者,“我們還要招一個品質總監。”
2010年春節過后,在蘇州常熟、上海等地,紡織服裝業占據中國的半壁江山,大量的服裝企業和章震服裝一樣,“急等要人”。
“人不好招的情況早就有了。”蔡女士表示,去年經濟形勢不太好的時候,雖然用工人員比現在充裕一些,但也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人流如蟻”,人也不好招,“讓企業頭疼”。據業內人士估算,整個長三角紡織服裝行業眼下用工缺口超過10萬人。本報記者邵中兵蘇州報道
蔡女士回憶,往年二季度是招工的淡季,但去年二季度開始出現了反季節的“用工荒”。
事實上,去年二季度,正是中國經濟逐漸走出美國金融風暴影響的關鍵節點——內需拉動和外貿復蘇,讓一些裁員企業后悔不迭。蘇州工業園區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亢越表示,蘇州工業園區從去年三四月開始就出現了“用工荒”的苗頭,并且逐漸蔓延。隨后,一些企業紛紛跑到外地招人。
“效果并不好。感覺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人流干涸了。”蔡女士告訴記者,當時章震服裝曾通過一些渠道到外地招人,包括湖南,但收效甚微。
制造業率先迅速回暖,包括紡織服裝在內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缺人”現象首當其沖。記者在上海服裝人才網做了一次粗略統計,數百家來自蘇州、杭州、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的企業,提供工作機會上萬個,尤其是對于普工,更是“大把大把”的要人,標明月薪都在2000元左右。而在中國服裝人才網上,超過60%的崗位是由長三角城市服裝企業提供。
章震服裝公司常年出口各類休閑服裝到歐美地區,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期間,該企業采取了壓縮外包企業訂單的方法,保證了企業的生產。現在“訂單猛增”,需要加招大量的普通服裝縫紉工,開出的待遇比當時高8%左右,但還是很難迅速招到人。
一方面是工人要求提高待遇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利潤空間的壓縮。
“國際紡織品壁壘、次貸危機、美元疲軟、人民幣升值、油價上漲、原材料上漲、產業結構調整、國際資本對行業的滲透和控制等因素,大部分服裝企業的利潤甚至下降5%以上。”蔡女士感慨,“長三角的服裝企業轉型找新路是個難題。”
但是很顯然,“用人荒”問題已迫在眉睫,成為當務之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