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勇于打擊假冒偽劣純凈消費市場
如今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更威脅到了循規蹈矩經營的企業市場地位,這些不法企業的惡行令人深惡痛絕。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努力尋找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而假冒偽劣產品卻猶如這條道路上的“絆腳石”,成為了構建和諧、安全、有序市場環境的最大隱患,也是全球企業都不得不面臨和解決的一道難題。
日前,莫斯科消費市場與服務局副局長弗拉基米爾•斯列帕克在莫斯科市杜馬召開的“防止莫斯科消費市場受到非法進口與假冒偽劣產品的破壞”會議上發言時透露,2009年莫斯科共記錄2000余起和假冒偽劣產品有關的犯罪案件。其中,據俄羅斯消費者協會主席阿列克謝•科里亞金稱,對莫斯科4個行政區內200個銷售輕工業品牌的場所進行的監測顯示,“服裝與鞋類中地下生產的假冒產品至少占60%,俄羅斯市場上的假冒鞋比例大約為40%。不過,也有一些經營者想要誠實勤懇地工作,他們希望提升自己的專業與法律水準。例如,‘迪納莫’、‘梅德韋德科沃’與‘銀樓’商貿中心的高層建議自己的承租人糾正社會監查人員發現的違法行為。”
此前,莫斯科的切爾基佐沃市場就曾一度關閉,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在市場發現了中國制造的大約20億美元的仿冒產品。如今風云又起,在切爾基佐沃市場又發現了Ralf Ringer謝品牌假冒偽劣產品,這顯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2006年至2009年,此類品牌的產品在阿拉木圖、德國等地都出現了假冒偽劣產品,據交易數據顯示這些產品都來自中國。由此可見,假冒偽劣產品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公害,而更值得深思的是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出現,嚴重影響到了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形象。在中國的制鞋行業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這將直接阻礙中國鞋企開拓國際市場的進程。
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這些不法鞋企依靠著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口碑效應,生產出低質量的假冒偽劣產品,并以與品牌幾乎相近的價格在市場上叫賣出售,打著品牌的幌子欺騙消費者,從而謀取暴利。這些產品的存在既擾亂了健康的市場體系,又侵害了正規生產商及銷售商的利益,也破壞了品牌的形象和社會聲譽,可謂是市場的一大“毒瘤”。商品種類云集、設備技術先進、政府監督不利等客觀因素給不法企業營造了有利的造假環境,而消費者淡薄的防偽意識和不良的欲望需求,也滋長了這股造假風氣的蔓延。面對著屢禁不止的假冒偽劣產品,品牌鞋企必須行動起來,積極對抗這些擾亂市場穩定發展、破壞中國企業形象的害群之馬。
品牌鞋企應該勇于正視假冒偽劣產品,不能聽之任之在市場上肆意作祟,而要將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當做一項長期的工作來完成,投入資金、人才等資源加快新型防偽產品的開發,使品牌產品具備較高的技術含量和較強的保密性強,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用技術和法律的手段保障產品。同時,鞋企應該與政府組織、市場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實現信息的互通有無,及時發現不法企業的制造銷售窩點,配合執法部門的打擊工作,提供技術鑒別揭穿假冒偽劣產品的真面目,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給予不法企業嚴重的制裁。鞋企還要通過媒體宣傳假冒偽劣產品的危害性以及識別品牌產品的方法,提高消費者的品牌意識和信任感,最大程度地摧毀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空間。除此之外,政府組織也要增強對于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建立監督檢測系統和專門的實驗室,不定期地對市場上的產品進行抽查檢驗,有效地制止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銷售。還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地區的打假模式,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打假法律法規和實施辦法,給不法企業以極大的威懾。
當然,如果不法鞋企可以意識到建立品牌的重要性,積極運用優勢資源來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轉變錯誤的運作模式,從而以優秀企業的形象實現品牌飛躍的發展,爭取更多的市場財富。在所有誠信鞋企的努力下,為中國鞋產品樹立良好的國際化形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