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鞋企需重視質量環保問題
中國皮鞋反傾銷之戰還在繼續,然而環保壁壘又已筑起。中國出口鞋產品在環保壁壘中顯露出薄弱本質。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出口鞋類產品被歐美通報召回共計31批,與去年同期相比激增40.91%。在這31批中因化學危險而召回的所占比例高達82.48%。這是由CPSC(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和RAPEX(歐盟非食品類商品快速報警系統)官方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
這些赤裸裸的數據表明,中國出口鞋企忽略了歐美等國最為關注的產品安全問題。
如今,“質量”這個概念變得越來越寬泛,過去的質量就是耐不耐穿是那個的性能因素,現在的質量還包括安全環保,包括對人體、環境有沒有危害以及碳排量大小問題。中國出口鞋企在這幾年非常重視性能因素,獲得了很大提升,但忽視了安全環保問題。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歐美等發達國際對此十分重視,因此加大對進口產品審查力度。如何能夠避免安全環保問題成為中國鞋出口絆腳石,成為首要問題。
密切留意出口國法律法規
企業應密切留意進口國的法律法規動態,提高自身預警能力,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整理、跟蹤出口國最新的檢測標準,及時了解出口國鞋類產品設計和制作方面的標準和規范。積極與客戶溝通,對產品設計的安全性能進行評估,不要盲目接單生產。 例如,2010年4月19日,德國聯邦食品、農業與消費者保護部發布G/TBT/N/DEU/11號通報,第18次修訂商品法的法令,該法令規定與人體接觸的皮革制品,如皮革制成的袋子、背包、紡織品、表帶、鞋和玩具,在其最終產品中不得檢測出鉻酸鹽。該通報擬于2010年期間批準并生效,通報評議截止日期自通報之日起60天。西方各國對皮革制品中六價鉻的限量要求較嚴,歐盟允許皮革制品中六價鉻含量最高為3.0mg/kg。
鞋企應密切關注這些法律法規的標準,以防因質量問題導致歐盟通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把關原材料加強自檢能力
中國鞋企在密切關注出口國法律法規的同時要把好原材料采購關,加強自檢能力,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進行嚴格檢測。
皮革等原材料廠商也要對自己產品進行把關檢測,為制鞋企業提供優質產品。例如應對近期德國對六價鉻的法規,鞋革企業應對制革所用的鉻粉進行測試,考查其中是否含有六價鉻及六價鉻含量是否超標,同時要調整制革工藝,以防三價鉻被氧化成六價鉻,包括采用植物鞣劑進行復鞣、在加脂過程中添加抗氧化劑、避免在太陽光直射條件下進行干燥等。于此同時,企業最后要對產品進行切實有效地檢測,進一步提高皮革制品的質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