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企“加減法”提升競爭力
水、土地等資源緊缺日益突出,環境壓力日漸增大,當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式發展方式顯露出其弊端之時,泉企就已開始了反思:出路在哪里?內在的發展矛盾,加上2008年底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催促著泉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腳步。
昔日年產百萬噸石粉的南安曾深受石材業粗放式發展之苦,而今,石粉、碎石卻成為循環經濟的最佳原材料,制造出人造大理石、墻體材料、石拼油畫等各種產品,南安完成了從石材污染嚴重地區向全國最大的石材循環經濟生產基地的華麗轉身。
南安石材業基地的轉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實是,在經歷了重生般的痛苦后,不少泉企已經找到了那道通往成功的“窄門”——那就是以技術提升力促發展循環經濟。
資源消耗做“減法”
企業利潤做“加法”
相對有限的資源來說,循環經濟開辟了利用資源的新途徑,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可謂變資源消耗的“加法”為“減法”。
據業內人士估計,泉州每天生產鞋類產品300萬雙以上,按照每雙鞋產出下腳料10%計算,廢料產出量驚人,而這些廢料又多數被焚燒,進而危害環境。如何扭轉被動局面,實現環境與企業發展的“雙贏”,晉江陳埭三斯達塑膠有限公司提供了循環經濟的樣板。該公司從周邊企業和廣東等地每年回收4萬噸廢棄邊角料,爾后加工成新的鞋材,應用于箱包、鞋材、船舶、建筑等各個領域,僅去年該項目產值就達4億元,實現企業利潤的“加法”。
在能源價格上漲,節能、減排壓力不輕的狀態下,走循環經濟道路,在轉變中謀發展,不僅是保住企業生存權的一種選擇,更是企業迎來發展春天的助推器。三斯達是發展中促轉變的典型事例,而三宏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則完成了轉變中謀發展的跨越。
幾年前的一次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危機,讓三宏公司高層下決心走上轉變發展方式的道路,如今,各種丟棄的塑料繩、農用繩通過公司“6·18”項目——“可用100%廢舊塑料生產聚丙烯纖維的技術”,最終制成書包、環保袋、帳篷等多種終端產品,公司每年回收約2.5萬噸廢舊塑料,節約成本近2000萬元,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社會效益同樣不可估量。
環境污染做“減法”
產業提升做“加法”
節能減排壓力倒逼企業轉型,而循環經濟帶來的“甜頭”又促使企業主動做強循環經濟,這種“壞事變好事”的發展路線正不斷在泉州大地上演。
在洛江,鐵托機械公司生產瀝青再生攪拌設備,開拓機械行業新領域;在泉州開發區,宏遠集團的“6·18”對接項目“甲殼素纖維研發項目”,變海鮮垃圾為新型環保面料;在泉港,福煉排放的廢氣為泉州協力二氧化碳氣體有限公司所用,提純出液體二氧化碳,供給工程機械制造、汽車制造等多個行業……“吃掉”社會上排放的垃圾后,這些企業的循環經濟成果同樣十分環保,或極易降解、或無污染、或可進入“二次循環”,可謂將環境污染的“加法”做成了“減法”。贏金山銀山,還綠水青山,泉企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契合點。
在循環經濟風生水起之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加減法”變幻之間,泉企在第一時間準確判斷,選擇了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轉變方式,使得其在循環經濟這一新興領域率先起跑,在“加減法”的種種變換中提升了企業競爭力,推進了產業層次、結構的調整與提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