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游客亂摸展品令參展方苦惱 望游客勿動手
世博會展館內,不少大件藝術品邊,貼著“請勿入內”、“請勿依靠”、“請勿觸摸”、“設備勿動”等“溫馨提示紙”;珍貴文物旁,寫明“觸摸神像 噩運即來”、“小心有電 請勿觸碰”等“嚴重警告”。然而,這些提示語沒能擋住一些參觀者的好奇心,不少人偏要伸手觸摸展品……
世博會開園以來,一些參觀者亂摸展品的不文明行為令參展方深感苦惱,以致展館里各種提示卡片越來越多,“人防技防”手段不斷改進。
【現場見聞】
摸一摸神像 沾一沾“喜氣”
“這兩座雕像真漂亮,它們有名字嗎?”
“這是我們的神靈,左邊是男神,右邊是女神,神靈保護著我們的家園。”
“我們能摸一摸神像嗎?”
“您說呢?”
“就摸一下,沾沾喜氣吧。”……
這樣的情景,經常發生在太平洋聯合館法屬波利尼西亞館。盡管神像旁貼著醒目的“請勿觸摸,謝謝配合”提示牌,但一些參觀者或視而不見,或明知故問,不伸手摸一摸神像不罷休。
采訪中,當地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神像的來歷,還特意在記者的筆記本挑選一張干凈空白頁面,恭恭敬敬寫下神靈的名字“Tiki”,足見當地人對神靈的敬重。為了防止受尊重的神像被隨意觸摸,工作人員曾特意制作一張“觸摸神像 噩運即來”提示牌,想不到反而更勾起參觀者“好奇心”,引來越來越多觸摸者。于是又取消敲章,在服務臺上豎起“不敲章、不簽名”的卡片,以減少客流量的方式“保護”神像。
走進列支敦士登館,一枚采自列支敦士登山脈的白色水晶石燦燦發亮。投影設備將幾可亂真的水晶立體影像投影在桌面上,供參觀者 “觸摸”,而真品卻藏在深深凹下的展示柜里。不過,美輪美奐的影像依然不能使參觀者滿意,不少人非要透過影像把整個手臂伸進展示柜深處,一名正欲伸手的參觀者被工作人員勸阻后頗不服氣:“我只是想感覺一下水晶石的質感而已。”{page_break}
【參展方對策】
一件展品貼20張“請勿觸摸”小條
馬來西亞館的賣品區域掛著數張 “請勿觸摸”提示牌。待售物品都不能觸摸,有必要這樣做嗎?
只見一名女士正在端詳假人模特頭上的圍巾,她一邊夸獎“扎得真好看”,一邊三下五除二動手拆開一看究竟。難怪工作人員一臉無奈:“掛‘請勿觸摸’還不夠,最好再添一句‘請勿解下絲巾’。”
許多不止一次進世博園的有心參觀者都發現,展館里的這類提示卡片越來越多。
加勒比共同體聯合館海地館里,一件色彩鮮艷、形似鏤空房子的藝術品上,各角度貼著二十來張名片大小的“溫馨提示紙”,分別寫著“請勿入內”、“請勿依靠”、“請勿觸摸”、“設備勿動”等,用以阻止各種不文明行為。有個孩子盯著展品看了一會兒,說道:“藝術品渾身貼滿字條,它一定覺得很難過。”此后又轉向父親問:“貼滿字條,或者被亂摸亂動,究竟哪樣更難過?”
其實,不少參展方都有同樣心得:“請勿觸摸”提示牌一兩張沒用,必須以量取勝,多多益善,最好每件展品上都貼一張,即使有礙美觀,也好過展品被碰壞。
有的展館不斷增設圍欄、增加志愿者,同時加強“技防”、“人防”力量。巴拿馬館出口處有一處坡道深受孩子們喜愛,常有家長抱著孩子上前玩“滑滑梯”,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參展方只能用圍欄把坡道圍起來臨時關閉。在捷克館等開放式展品較多的展館,工作人員則采取“盯人”戰術,站在展品跟前嚴格“把守”,另一些展館工作人員則拿著麥克風不斷提醒 “請您不要觸摸展品”,一天得喊上數千遍。
【游客建議】
多些展品介紹,轉移好奇焦點
“這個模型是什么?”
“它叫‘藍洞’,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潛水地點之一。”
“有沒有更詳細的說明?”
“您可以在網上查到相關資料。”
“那我先摸一摸它的觸感吧。”
加勒比共同體聯合館內的伯利茲館,展示著著名的“伯利茲藍洞”和“瑪雅人遺跡”等模型,許多參觀者對此很感興趣,但由于館內沒有準備詳細介紹資料,人們便圍著展品轉來轉去、東摸西摸。
參觀者喜歡“下手”,其實也是渴望深入了解展品。也有參觀者認為,展品介紹不周全,也從客觀上造成參觀者“上下其手”,試圖通過“觸感”了解展品,這雖不能成為不文明行為發生的托辭,卻也是參展方可以努力的方向。
“希望展品介紹更詳細。”許多參觀者建議參展方多準備些宣傳資料,多配備些專業講解人員,引導人們注意展品的內涵、背后故事和制作過程。
還有上海市民建議,上海人要當好文明帶頭人,為塑造上海的良好城市形象盡一份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