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看時尚展
今年,國家博物館新館剛落成,就接連迎來了LVMH集團旗下兩家奢侈品牌的大展覽。花10元門票就能飽覽名貴包袋和高級珠寶,參觀者自然是喜聞樂見。但也有人質疑,國家博物館與商業品牌應保持怎樣的距離?它也可以趕時髦嗎?
今年6月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展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Y=葉琪崢
記者:你還記得第一次在國內看大型時尚展覽是什么時候嗎?當時是什么展覽?
Y:應該是2006年的Giorgio Armani回顧展,當時是在上海美術館看的。
記者:那么,迄今為止,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時尚展是哪一個?
Y:就是最近正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寶格麗125周年設計藝術展”,看過之后,覺得這場展覽足夠完整,也足夠深入。
記者:國家博物館今年已經辦了兩場奢侈品牌展覽,分別是“寶格麗125周年設計藝術展”和早些時候的“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根據你的觀察,參觀者們對這兩場奢侈品藝術大展的反響怎么樣?
Y:觀眾反應還是蠻熱烈的,因為國家博物館平時是免費開放的,但是路易威登和寶格麗展則需另外購買10元門票,不過觀展的人非常多。不難看出,許多都是專程來看這兩個展覽的。寶格麗展覽時,我本想租借一個講解器,但是借的人太多,講解器都借光了,于是就先進去看了。后來等我看完出來時,發現有不少參觀者都是先排隊等候租借講解器,再進去看展覽。
記者:率先進入國家博物館辦展覽的路易威登之前曾引起一些爭議。你覺得引起爭議的關鍵點在哪里?你對此怎么看呢?
Y:關鍵點就是國家博物館是否應該與商業品牌密切聯系。我的個人看法是,只要展覽的質量和檔次夠高,而且廣受觀眾歡迎,就可以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國家博物館新建成,許多展館都空著,又地處在北京最中心的位置,如果缺少觀眾豈不是太可惜了!說實話,如果不是路易威登和寶格麗的這兩場大展,我是不會自發跑去國家博物館參觀兩次。而且,我在看了這兩個奢侈品牌的展覽后,又分別看了國家博物館里常年展出的“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想來有不少參觀者會和我一樣吧。
記者:今年年初,位于上海人民公園內的MOCA當代藝術館辦了一場“文化香奈兒”的展覽,當時宣傳聲勢也很浩大。不過那次展覽倒沒有惹來爭議。
Y:我覺得那是因為MOCA不算博物館,而是藝術館。當時我也聽到了一些爭議聲,不過可能都集中在展覽本身的內容上。因為在展覽現場,觀眾能看到的服裝并不多,而更多是香奈兒女士與同時代許多藝術家交流合作的故事。當然,其實展覽本身的名字“文化香奈兒”就已經說明了展覽的內容,它并非一場傳統意義上的時裝展。
記者:中國的奢侈品行業近年來發展蓬勃,這也是品牌前來辦展覽的一大動力。不過與消費能力相比,國人在奢侈品時尚方面的眼界和品位還亟待提高。從這方面來看,這些奢侈品牌大展對國內消費者產生的實際影響究竟如何?
Y:前些天我參加了“上下”品牌一周年展覽。正如這場展覽所表達的,奢侈品價格昂貴的原因是品牌的歷史積淀傳承和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人工和技術等。但是這在銷售貨品的店鋪中是很難完整表達的,只有通過大型展覽才能揭示品牌何以與眾不同。
當然,目前在中國,去看奢侈品展覽的人與實際購買奢侈品的人群可能并不一樣,買愛馬仕皮包的人可能從來都不去博物館。這也是品牌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所以,在展覽開幕時,品牌總免不了邀請大量一線明星到場助陣,來增加媒體曝光度,而一部分媒體的也的確會聚焦在明星身上,對展覽本身的報道反而少了,可能也是為了避免為大牌做廣告之嫌。
記者:今年年初,舊金山de Yong博物館舉辦一場名為“Balenciaga與西班牙”的時尚展覽時,也引起過質疑聲。一些藝術評論家堅持認為,時尚與藝術“仍有那么一段距離”。而且比起藝術,時尚更難以超越商業。你同意嗎?
Y: 其實,我反而覺得現在藝術界往往更商業,甚至更渾濁,至少在國內是這樣。徐悲鴻的油畫能“指鹿為馬”,藝術品拍賣行充斥著贗品,假冒文物能從銀行騙貸款。相比之下,這些留存至今的設計師品牌都實實在在,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穿著方式,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其影響力不見得小于一件傳世藝術品。當然,兩者的區別可能是,藝術家往往在過世后才為人所知,而設計師必須在品牌運作時就被大眾接受,這大概顯得“不夠藝術”吧!但是,現在的藝術家能達到這種層次的也不多,而Alexander McQueen的回顧展如此火爆,則足以證明他非常的“藝術”。
記者:博物館日漸青睞時尚展覽似乎是全世界的大勢所趨,這是不是也反映出時尚產業的地位正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了?
Y: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現在的時尚產業則不僅僅等于“衣”,更是覆蓋整個生活方式,在消費乃至經濟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所以時尚產業的地位會越來越高。另外博物館是展覽歷史的地方,當這些品牌有了一個世紀的積淀,本來就已經變成了當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博物館的青睞也只是時間問題。否則,這些二十世紀留下的珍貴物品應該在哪里展覽呢?
記者:博物館要辦下去,經費必不可少,獲得贊助就變得很重要了。因此,承接商業品牌展覽或許不可避免,這也并不局限于時尚品牌。那么,博物館如何在接受贊助的同時保有獨立呢?
Y:首先是展覽本身是否策劃的夠好,如果展覽本身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商業背后的文化,肯定就能讓觀眾感動。套用一句老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好比前幾天的上海當代藝術展,觀眾都能看出是商業大于藝術,大家都是去投資,看回報率的,而不是買心愛的藝術品。
另外,我覺得如果是品牌贊助的展覽,就應該在展覽時說明是誰出資,這樣選擇權就給了觀眾,至少不是讓觀眾花了門票錢去看廣告。
記者: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每年都舉辦主題時尚大展和舞會,這已成為紐約時尚界一大盛事,在世界范圍內也頗具影響力。而目前已在國內舉辦過的幾場時尚展都是關于同一個品牌,且由外方策展,博物館只是提供了場地而已。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做法當然很值得借鑒,問題是,現階段國內的博物館能學到幾分?何時我們身邊才會出現匯集多位設計師作品,更有趣,更富觀點性的時尚展覽呢?
Y:倫敦V&A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一些時尚相關的展覽都很精彩,但是,這對策展人和展品的要求都很高很高。這些展品大都是博物館私藏,是他們在過去許多年里自己出資購入或者獲得捐贈的。在這一點上,目前在國內別說博物館了,就算個人時尚收藏家大概都還沒有,因此短期內國內應該很難有此類展覽。
當然,一些國內大型服裝品牌現在已開始建立自己的服裝博物館,但目前仍以收集民國或古代古董服裝為主,還沒聽說有收藏當代時裝設計師作品的。不過,或許一切已慢慢起步,只是我們還不知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