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時裝周VS北京時裝周 找準定位是關鍵
上海時裝周,一直主打側重點?誰能代表中國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找準定位才是當務之急。
十月底十一月初,在上海和北京兩地舉辦的時裝周先后拉開了帷幕。上海時裝周,一直主打國際牌;北京的中國國際時裝周,是中國歷史最久的時裝周,聚集了國內眾多大牌設計師,江湖地位不言而喻。兩個時裝周,都在爭做最中國又最國際的時裝周。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上海、北京,幾乎同期舉辦時裝周,是否已經找到自己的側重點?誰能代表中國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找準定位才是當務之急。
時裝周上演雙城記
四大時裝周似乎才落幕不久,上海時裝周和中國國際時裝周又爭先恐后地拉開了帷幕。有意思的是,梅賽德斯·奔馳這邊剛宣布從今年開始冠名贊助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就找來了另一車企凱迪拉克助陣。不管主委會如何考慮,但國際一線品牌冠名國內時裝周畢竟是好事一樁。帝都北京和魔都上海幾乎打擂臺似地同時開秀,設計師們如何選擇?業內也有這樣的說法:國外品牌進中國,新銳品牌或設計師想冒尖,選上海時裝周打前哨;設計師想把名聲在國內全覆蓋,站穩腳跟,首選中國國際時裝周。
時裝周,作為舶來物,讓我們的時尚消費、穿衣打扮有了借鑒之處,但發展的年頭長了,難免有“不創新”的嫌疑。周而復始的時裝周,周而復始的話題,每到一年兩次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就成為了大家不約而同開始討論何時才能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這一大假設命題下的若干虛擬情境。這個命題太大,現在還探討不出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上海、北京,兩大時尚圣地,幾乎同期舉辦時裝周,是否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側重點?誰能代表中國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找準定位才是當務之急。
上海:主打國際牌
在時尚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一座城市時尚氣息的濃厚與否從另一面昭示著人們的消費狀態、生活方式和幸福指數。時尚正在成為經濟、文化諸多因素之外,考量城市現代化程度的又一指標。
無論是對于媒體人、年輕設計師還是普通觀眾,國際四大服裝周都還很遙遠。從電視里雜志上可以看看熱鬧學學趨勢,但它的地位如同一線大明星與老百姓的關系一樣,可望而不可及。上海時裝周和中國時裝周至少在我們身邊。
今年正好滿10歲的上海時裝周從開啟至今,一直主打國際牌。法國、瑞典、荷蘭、墨西哥、澳大利亞、日本,還有中國香港和臺灣的設計師與品牌都來做秀,雖然大多點到即止,但運作方向比較明確。
雖然海外知名品牌和大牌設計師只是偶爾出現,影響力也有限。但是,精明的上海人在運作方面有許多務實的做法值得借鑒,如創辦了設計師展售中心;促成設計師與品牌的合作等。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國內各地域服裝業的號召力、影響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模式化、程式化現象比較嚴重,急需通過活動形式的創新來提升自己。
北京:旗幟鮮明鼓勵原創
一位媒體同仁曾這樣表述他的中國時裝周感受,“以北京的交通擁堵現狀,每天奔波于北京飯店和798之間看秀,絕對不是什么輕松愉快的事情。然而,更不輕松的是,每一年的秀都大同小異,還需要媒體年年做出創新性質的報道,這位媒體同仁6年來風雨無阻,對中國國際時裝周已經熟到能夠背出秀場次序,“因為很多場次已經好幾年都沒有改變了”。
很多人剛開始不理解奔馳為什么要選擇贊助中國時裝周,其實從奔馳自身營銷的角度來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戰略舉措,但對于長久以來探索時裝周之路的組委會來說,此舉卻有著重大的意義。國際兩大時裝周“紐約時裝周”以及“柏林時裝周”都得到過奔馳的贊助。
有贊助國際一線時裝周的諸多實際運作經驗,因此在此次與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合作中,奔馳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支持中國先鋒設計,鼓勵原創。不僅贊助了先鋒設計師獎項,更為獲獎者提供機會,到明年的柏林時裝周開辦專場時裝秀。奔馳這個小小的動作,卻是點破中國式時裝周困境的關鍵。雖然不能因為奔馳的同時冠名贊助而將中國國際時裝周拉到與紐約、柏林時裝周相等的地位,但卻為多年找不到突破的中國國際時裝周探明了方向。
以設計求破局
就在今年上半年,面對上海、北京兩地時裝周的萎靡,無論是業內還是普通時尚愛好者,都發出了“雞肋”的感慨。在經歷了國產品牌搶發布會、大力邀請國際時尚品牌走場秀兩個極端后,中國式的時裝周發展進入了困局。曾經眾多國貨服裝品牌爭搶著要在中國時裝周上走場秀,證明自己的實力,但空洞的設計、沒有靈魂的概念都讓這種走秀成為品牌訂貨會的翻版。為了提高時裝周與世界接軌的能力,組委會也曾大力邀請國際品牌搬場秀到中國。雖然也有品牌對此大力支持,但都是原盤照搬毫無新意,排場和創意足夠了,但卻是回鍋飯。這一次冠名商點名要支持設計,支持原創,也為一直尋求突破的中國時裝周提了個醒。
無論上海還是北京,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時裝周最大的問題是影響力不夠,吸引不了大牌前來參加。事實上,時裝周的影響力,除了門面上的大牌發布會,更需要廣泛的行業基礎。設計師們的生存環境,本土品牌的蓬勃發展,面料設計等上游產業的水平和規模,分銷商買手的成熟度,消費者們的消費能力與審美習慣,以及設計產業的教育發展——所有這些的總和,最后才能引發時尚產業的無限活躍。
時裝是文化 設計是核心
時裝是文化,這個命題沒人質疑,但以往中國式時裝周的演繹過于簡單了,幾個拿得起錢的國貨品牌加上幾個做點晚會型大型禮服的設計師,安排兩場秀走走挺熱鬧,但是沒有靈魂。
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時尚消費群體,也擁有最受關注的時尚消費市場,很多人士不禁要問:“中國的時尚文化在哪里? “設計是時尚的靈魂,在經歷了太多需要“自主品牌建立”、“消費文化”的討論后,或許從時尚的源頭設計開始尊重這一文化現象,可以推動中國的時尚走得更快。中國設計已經擺脫了原始的大紅大綠式、或簡單符號般中國元素的放大,我們希望中國時裝周能夠步入被世界關注的行列,更希望中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時尚文化,那么或許這次借助冠名商的肯定,對設計提起足夠的重視,真正將舞臺、將展示的空間交給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設計師。
{page_break}
業內觀點
“ 時裝周需要‘耍大牌’”
有一項統計,中國國際時裝周舉辦十幾年以來,共發布了510場動態時裝秀。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中外設計師及290余家品牌進行了發布。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在中國乃至世界時尚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但不可否認,這幾年,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國際味越來越“淡”。今年的時裝周,在T臺上,幾乎看不到一家國際大品牌的秀,讓常年跟拍的攝影師們提不起精神頭來。許多拍了時裝周十幾年的“老記”們,現在大都不怎么拍了。缺乏吸引眼球的國際大牌和世界名模是他們逐漸離開的重要原因。倒是上海時裝周,雖然沒有帶“國際”二字,但來自法國、瑞典、荷蘭、墨西哥、澳大利亞、日本的設計師與品牌紛紛來做秀。盡管他們大都只是點到為止,場次、模特陣容也沒有北京時裝周大,但上海時裝周主打國際牌的意圖已非常明顯。難怪有媒體問,全球第六大時裝之都,是北京還是上海?
著名男裝設計師殷洪生目前在美國讀博,他認為,中國男裝要走向國際,應當注重品牌營銷環節。“其實最早的時裝周只對客戶與廠商開放,你的時裝發布最終是要與客戶和下家對接的。”殷洪生說。世界四大時裝周,每一個都有自己偏重的時裝風格:紐約時裝周——休閑運動;倫敦時裝周——先鋒前衛;米蘭時裝周——時髦倜儻;巴黎時裝周——頂級奢華。那么北京的時裝周呢?
國際時裝周需要大牌、名模“撐臺面”,否則,它的吸引力就會下降。筆者認為,我們的時裝周,應當學習國外時裝周的精髓,搭建一個中國服裝品牌與國外服裝分銷商對接的平臺,純粹為時尚經濟搭橋、鋪路。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卸任,壓在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代主席蘇葆燕肩上的擔子不輕。中國國際時裝周朝哪個方向發展?是堅守中國時尚舞臺,著力培養中國服裝設計師,還是引入市場服裝分銷模式,建立買手店(或稱多品牌經營店)和經紀人制度,吸引眾多國際資深買手到時裝周來看發布、下訂單?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恐怕是現任主席需要思考的問題。
葉琪崢[觀潮網創始人兼主編]
“品牌集中在上海 媒體集中在北京”
Q:依照國際慣例,上海時裝周也是每年舉行兩次。但是春夏時裝周和秋冬時裝周的形式、內容和規模似乎都有所不同,也沒有固定的選址。這是為什么?
A:這其實有歷史原因,上海時裝周每年兩次舉辦還是近幾年的事情,03年開始上海時裝周開始作為一個單獨活動每年下半年舉辦,而上半年的上海時裝周是屬于每年舉辦的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的一個子活動,而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已經舉辦了近二十年,可以想見從九十年代開始的這一活動定位是向大眾普及時尚,它還包括服裝論壇、服裝設計比賽等相關活動。
因此,前些年的上海時裝周一般上半年在一個新建成的創意園區舉辦,與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配合,而下半年基本固定在復興公園搭建帳篷舉辦。
Q:你第一次參加上海時裝周是何時何地?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又是哪一屆?
A:首次參加以“上海時裝周”名稱舉辦的活動是2003年10月在浦東濱江大道,有很多大牌辦秀,包括Ferragamo、Lanvin、Vivienne Westwood等。此后幾年在上海時裝周做秀的知名品牌還有Nina Ricci、Karl Lagerfeld Gallery、Jean Paul Gaultier等。2006年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帶來了6位法國新銳設計師,那屆的設計師還有英國的Julien MacDonald、Unconditional和印度的Manish Arora。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上半年的上海時裝周,因為在組委會的支持下有許多本土年輕設計師參與。
至于觀眾最多的一場秀應該是去年的Ann-Sofie Back,那場秀最后人多到觀眾坐在第一排前面的地上,搞得front row變成第二排了。
Q:根據以往參加上海時裝周的經歷,你曾注意到哪些成功或失敗的嘗試,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A:上海時裝周初期邀請諸多大牌前來做秀非常引人注目,但這一方式并不能持續。因為大品牌如果要推廣并不一定要參加上海時裝周,自己單獨舉辦一場大型活動會效果更好。因此,在此后幾年,上海時裝周在缺乏大牌的情況下吸引力受到影響。
這里不得不扯遠一些,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基本都有自己的時裝周,但是大多數都只是當地的活動。真正能持續且有影響力的時裝周一定是能夠為做秀品牌帶來生意的時裝周,否則品牌很難堅持在一個城市長期固定參加,因為如果僅僅是起到媒體推廣作用,品牌完全可以選擇不同城市巡回來覆蓋最大人群。
舉例來說,洛杉磯時裝周在堅持數年后不得不關閉,照道理洛杉磯是美國西海岸的大城市,操辦時裝周的IMG集團既有經驗又有實力,但是洛杉磯本地時裝品牌對此卻并不熱衷,而情愿去紐約時裝周,最終贊助商也不愿投入而只能結束。相比較,同是IMG舉辦的邁阿密泳裝周雖然活動規模不大,但卻相當熱火。
Q:在你看來,國際上哪個著名時裝周的模式以及經驗最值得上海時裝周借鑒?
A:巴黎、米蘭、倫敦和紐約四大時裝周各有不同,巴黎無法超越、米蘭有大品牌,這兩個時裝周參加的品牌都很重要,以至于將男裝和女裝隔開一個月來分別舉辦。倫敦雖然匯聚新銳前衛設計師,但倫敦時裝周在四大時裝周中影響力最小。巴黎、米蘭和倫敦三個時裝周的一大共同特點是以出口為主,也就是這些品牌的做秀目的是讓世界各地的零售商下訂單。相比較紐約時裝周更多面對美國本土市場,這一點與中國的情況相似,事實上單從數量上來說紐約時裝周做秀的品牌是最多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美國有巨大的本土市場。
近幾年國內消費零售快速增長,上海時裝周就應該順應趨勢為之服務,無論是想進入中國的國外品牌,還是希望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的本地品牌都需要一個高性價比的平臺。因此,我認為上海時裝周更應該借鑒紐約時裝周的模式。
如果要成為一個在全世界有影響力的時裝周,有一個確定的時間非常重要。今年秋冬的巴黎女裝周開始前,明年巴黎時裝周的日期就已經定了下來。時尚行業有其工作周期,一個確定的日期能夠讓與之相關的品牌、零售商、媒體等將活動加入時間表里。比如美國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為了奧斯卡頒獎就不得不在米蘭女裝周期間打個“飛的”,哪個品牌把秀安排在那天就肯定沒法請到女魔頭了。
現在的四大時裝周時間安排是各方協商博弈的結果,倫敦時裝周曾因受到紐約和米蘭的擠壓,而把時間放到紐約時裝周前,但是這樣安排反而讓所有人都不方便,先去英國,再去紐約,又回歐洲,如此折騰可能讓人直接放棄倫敦時裝周,因此最終沒有執行。
現在的時間安排為紐約、倫敦、米蘭和巴黎時裝周從2月9日到3月9日持續一個月,其他城市的時裝周只能安排在之前或之后,比如柏林、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就安排在1月底到2月初,其中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被安排在它前后舉行,方便兩項活動都要參加的人士。
Q:你曾撰文比較過上海和北京兩地的時裝周,前者是“引進來”,后者是“走出去”。長遠來看,誰的影響力將會更強大?哪座城市更具有成為“時尚之都”的潛力?
A: 長遠來看,誰影響力更大取決于各方的定位和努力,誰能夠為品牌帶來生意和名聲,誰就能更強大。至于哪座城市更具有成為“時尚之都”的潛力,這真不好說,現在品牌大多集中在上海,而媒體集中在北京,Fendi在北京長城,Chanel在上海外灘,Prada在北京中央美院,Chloe在上海世博演藝中心。說不定,上海和北京可以成為雙城記!
延伸閱讀
上海時裝周:
上海時裝周的背后是上海紡織控股集團。上海近期重提要將自己打造成全球第六大時裝之都,因此“引進來”成為上海時裝周的一大作用。今年的開場首秀就邀請到英國知名服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攜手國際超模共同演繹。復興公園作為時裝周的主秀場,在一周的時間內將密集地舉行20多場秀,100多個國內外著名品牌,200多個設計師參與動、靜態發布。
北京中國國際時裝周:
1997年創立,每年3月25日—31日、10月25日—31日分春夏和秋冬系列在北京飯店和798舉辦。中國國際時裝周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目的自然是主推國內服裝企業的設計師。因此,如果想在中國服裝企業里獲取一些名聲,參加中國國際時裝周必不可少,因為只有參加才有機會獲得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的稱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