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蜀中之寶盛景 何日重現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蜀繡》,勾起人們對這門古老技藝的無限遐想。
然而如今的成都,早已難覓昔日“家家女紅,戶戶針工”的場景。據統計,目前成都市的“繡娘”僅3000人左右,持有《職業資格證書》、有官方認證級別的僅為165人;同為中國四大名
繡,蜀繡產業的年產值不足3000萬元,與蘇繡相去甚遠。
幾經浮沉
“整個90年代沒有培養出一名傳人”
49歲的孟德芝經營著一家蜀繡工作室。作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18歲就進入成都蜀繡廠的孟德芝經歷了最近30年里的所有悲喜起落。
改革開放初期,蜀繡一度輝煌。80年代初中期,大批外國游客的到來使得蜀繡產品供不應求。“那時候做繡工是讓人羨慕的體面活。競爭的激烈程度,就像現在的選秀一般。”孟德芝說。
學員們在郫縣蜀繡公園的繡房里學習蜀繡技藝。
然而,進入90年代,蜀繡逐漸陷入困境。作為四川唯一的蜀繡生產廠家,1999年,成都蜀繡廠堅持在一線繡作的工人,只剩下十來個。“很多老工人都對蜀繡失去了信心。而年輕人又沒有一個愿意涉足‘苦海’。整個90年代,蜀繡沒有培養出一名新的傳人。”
2005年底,成都蜀繡廠改制,所有員工集體下崗。孟德芝則籌措資金,成立了“夢苑蜀繡工作室”,堅守這門古老的技藝。如今,孟德芝的工作室已有了60多名繡工和學員,銷售收入亦達到幾十萬元。但在這位工藝美術大師眼里,蜀繡發展仍難言樂觀。
“一幅高級的蜀繡作品雖說可以賣到十幾萬元,但這樣的作品往往需要幾位技藝純熟的繡工花上3到5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再算上絲線、裝裱等成本,最后的利潤空間所剩無幾。”孟德芝說。
目前蜀繡市場的大致狀況是,高端產品供不應求,低端產品無人問津。由于人才的流失,目前成都能熟練制作“雙面異形、異色”這類高端產品的繡工僅有寥寥數十人,而且大部分都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
資本注入
“抱團闖市場,減少惡性競爭”
2006年,蜀繡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政府的引導下,不少民間資本進入蜀繡行業。原本是一名教師的譙宇筠在2006年底注資成立成都蜀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蜀繡的基本針法并不容易失傳,但難在對
高精技藝的全面掌握。蜀繡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強、沒有產業化、規模化,這些問題都要從傳承技術的角度來慢慢解決。”譙宇筠從2006年至今先后設立了8個培訓點,然而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
“培訓了數百人次,但到現在能出作品的只有20人不到,大多數都半途而廢。”譙宇筠遺憾地說。
公司副總經理姬金泉,也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在他看來,生產產品和培養人才,對于市場化的蜀繡企業來說,本身就是一對矛盾。
“不培訓學員,蜀繡人才就會斷檔。但出去培訓學員,就沒有時間出作品,靠什么盈利?”姬金泉認為,人才培養需要時間積累。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不能急功近利。從政府的角度講,應該多舉辦一些推廣推介活動,加大對工藝大師的資格認定和獎勵力度;而蜀繡企業則應該平衡發展和傳承的關系,抱團闖市場,減少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
政府破題
“做一個蜀繡的整合平臺”
行業規模較小,人才分散,產業鏈、營銷鏈尚未形成,產品形態單一,缺乏發展載體等,被歸結為蜀繡難以產業化的原因。
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認為,目前蜀繡實現產業化大多依靠蜀繡大師們開辦公司,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善于市場開拓和營銷管理。“需要精通營銷、有渠道、有市場經驗的公司來整合。”
今年5月21日,成都市在郫縣安靖鎮舉辦了第一屆蜀繡技能大賽。安靖鎮計劃用3至5年的時間,建設300畝蜀繡文化產業園,確保3年內培訓出3000名具有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繡工隊伍。
去年開始,成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進行調研后,確定了繡娘靈活就業方式,并制定了蜀繡職業技能鑒定等級標準,開全國先河。獲得證書的繡娘可被蜀繡企業優先錄用;如居家創業,當地政府還提供小額貸款。今年,成都計劃對2000名繡娘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并頒發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
安靖鎮黨委副書記周剛介紹,該鎮的蜀繡文化產業園包括蜀繡制作體驗區、展示蜀繡藏品的博物館區、衍生產品展示區、第三產業服務區等。
“我們是在做一個蜀繡的整合平臺。”周剛說,產業園將提供絲線、染料、繃架、各式框架及包裝產品等圍繞蜀繡的各種產品。同時,提供技術、專利、咨詢、設計以及人員培訓、出版等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支持。還將組織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一村一品的“蜀繡村”,同時考慮發展連鎖經營、代理、藝術品畫廊展銷和拍賣等多種流通形式。
蜀繡(小百科)
又稱“川繡”,最早記載蜀繡的文字,出于西漢文學家揚雄《繡補》一詩;而在漢末三國時,蜀繡就已經馳名天下;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更是將蜀繡稱作“蜀中之寶”。
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光亮平整、構圖疏朗。其中的雙面繡和雙面異色異形異針法的三異繡等作品都十分精巧獨特。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