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寸金蓮看中國的民俗文化
繡鞋”,它既是古代女子受封建禮教束縛、迫害的見證,同時又是她們心靈手巧與聰明才智的體現。
在我國歷史悠久的各類藝術品中,繡品也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深得收藏愛好者的青睞。而三寸金蓮則是其中的一類,它雖俗,但在其上所體現出來的民俗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較之有些收藏品更為廣博、更為深刻。
我國自周代實行“深衣制”(是指上衣下裳,即將上衣與圍裙連接起來),并在戰國時作為一種款式定型下來后,鞋與襪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飾。在我國古代,鞋亦稱“舄”、“屨”或“履”。經過各個朝代的演繹,弓鞋才逐漸演變為集各類刺繡工藝為一體的三寸金蓮。
至于三寸金蓮的由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纏足習俗始于商代紂王之妃妲己;另一說是起源于五代后唐。據說當時后唐主李煜十分喜歡宮女窅娘,整日和她在宮里尋歡作樂。窅娘為了博得李煜的歡心,在演唱和舞蹈時,竟別出心裁地立于六尺之高、形似蓮花的金質蓮臺上。同時為顯示自己雙腳的玲瓏纖美,還用布條把雙腳緊緊裹住,以碎步展姿起舞,把李后主逗得樂不思蜀。從此,開啟了女子纏足之先河,世人紛紛仿效,“金蓮”一詞也開始在民間中流傳開來。
明清纏足之風更盛有史料記載,在封建社會,女子纏足一般從四五歲開始,到六七歲時已基本定型。而富貴人家十分講究擇日給女兒裹小腳,屆時,還要“煮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灶,謂之粘團”。據說煮糯米能令脛骨柔軟。這種風俗一直沿襲到明清兩代,女子纏足之風更盛,甚至還風行了“瘦、小、尖、彎、香、軟、正”等七條標準。纏足已成為社會地位、貴賤等級的重要標準。只是到了辛亥革命以后,這種陋習才逐漸得以廢除。
至20世紀40年代,除了我國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外,被幽默大師林語堂稱為“中國人感官想象力最精致創作”的三寸金蓮,已不多見。三寸金蓮也就成了歷史的民俗文化遺珍。
民俗文化內涵豐富三寸金蓮繡藝精湛,紋飾精美,文化內涵豐富,但大多為傳統意義上的民俗吉祥圖案,既有傳承性一面,又有繡鞋者自己獨到理解而為之的一面,故而是中國工藝美術世界里不可多得的瑰寶。
就其繡法來講,有平針、亂針的,也有虛實針的,更有幾種針法交叉使用的。而其鞋面、鞋幫上的花樣紋飾圖案,有四季花卉,也有山水鳥禽,但有的適宜年輕女子,有的則適合老年婦女。前者如鞋面上繡有松鼠和葡萄的,多為年輕女子所穿,含有“送子連連”、“多子多福”之意。如繡有蝙蝠、銅錢和蜘蛛的,寓意“喜從天降”;繡有牡丹花的,意含“榮華富貴”。另外,蝙蝠捧壽寓意“多福多壽”,如意(靈芝)代表“稱心如意”、“萬事如意”,松鼠意含“喜送貴子”,鯰魚意含“年年有余”等等。
除此之外,從年青姑娘到老年婦女,各個階段也都有不同風俗。比如,年輕女子上轎鞋則用大紅布料,鞋面上不繡任何圖案,僅用單一線條勾勒,這叫“一路順風”、“平安無事”。如果在黑色鞋面上繡一對鴛鴦,比喻男女之間的“堅貞愛情”和“美滿婚姻”,以及夫妻間的“形影不離”、“白頭偕老”。如果圖案是藕、蓮、春桃,紅色鞋面上還繡了“壽”字,寓意“福壽雙全”,多為老年婦女所穿。如果兩只鞋上出現一只女鞋與另一只男鞋疊在一起的話,則代表男女之間的愛情會“朝夕相處,永不分離”,大凡婦女都可以穿,以祈求幸福。
小小的三寸金蓮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其深刻的內涵值得我們去探究。但人們在收藏和欣賞的同時,也不難從一雙雙做工考究、繡藝精湛、寓意豐富的三寸金蓮上,了解到我國封建社會中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