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的重點任務
一、重點任務
“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科技進步將重點圍繞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大規模推廣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和裝備,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及加快紡織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促進行業原創技術研發能力的顯著提升,全面提高行業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
行業科技進步的重點任務是:
1、開展基礎研究,加強纖維材料加工、紡紗織造加工、印染加工、智能紡織品、服裝家紡文化及紡織機械制造等重點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為行業自主創新提供理論指導及源動力。
2、加強紡織纖維材料的研發與創新,開發一批高性能有機化學合成纖維工程材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力發展超仿真及各種功能性纖維,采用動物、植物、礦物、天然等生化原料,開發生物質纖維,提高紡織循環經濟水平;重點解決天然纖維原料供給不足的矛盾,為紡織面料及制品的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3、加強新型紡紗、新型織造、特種織造、寬重型織物織造等工藝技術及設備的研究開發;加快高機號及成型織造、經緯編雙層和多層復合織造、提花織造等針織技術,非織造及復合技術的研究及推廣應用;加大印染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無水少水印染技術及功能性后整理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力度;大力發展技術性紡織品、個性化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綠色環保紡織品和智能化紡織品等高附加值紡織產品,進一步提高我國紡織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4、在全行業范圍內加快研發和推廣綠色環保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高性能、高效率、節能減排的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和裝備,淘汰落后產能,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任務,加快產業技術升級。
5、大力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紡織制造技術,從紡織品服裝的設計、工藝、生產、設備、測試、評價及銷售網絡體系全面入手,實現電子技術產業化、信息化的對接,開發紡織物聯網技術。
6、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整合產、學、研及行業公共服務體系等多方資源,加快培養高水平的科研、工程設計、管理等領軍人才和骨干隊伍,加強對在崗職工的專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紡織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促進行業創新能力、生產效率的提升。
7、加快完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企業、政府、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機構的共同參與,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軍民結合、跨產業鏈、跨部門合作的創新機制,促進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加快建立以產業集群為基礎、以行業公共服務體系為平臺的適用技術公共推廣體系,促進廣大中小企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二、實施內容
根據上述目標和任務,“十二五”期間紡織行業科技進步任務的重點實施內容為:
——突破十大類50項關鍵技術,其中包括基礎研究5項(含65子項),纖維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5項(含47個子項),新型紡紗、織造關鍵技術8項(含16個子項),印染高新技術6項(含22個子項),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關鍵技術7項(含34個子項),節能、環保技術3項(含8個子項),現代服裝制造技術2項(含3個子項),新型紡織機械8項(含50個子項),紡織信息化技術5項(含5個子項)以及紡織標準研究1項(含16個子項)。
——在全行業重點推廣110項先進適用技術,其中包括適用于纖維材料加工生產環節的先進技術13項,紡紗織造環節22項,染整環節20項,產業用、家用紡織品及服裝制造環節12項,以及國產化裝備38項,紡織信息化技術2項,紡織品創新開發體系3項。
(一)基礎研究
開展纖維材料功能優化設計、成型基本理論研究,碳纖維、有機高性能纖維、可再生資源纖維及新型仿生纖維制備過程中的基本科學問題研究,纖維材料表面納米結構研究等,指導關鍵技術產業化研發。研究新型芳雜環聚酰胺共聚纖維、聚酮纖維等高性能纖維以及低成本高性能的聚酯纖維、聚酰胺纖維等常規品種高附加值產品的加工技術,到2015年基本完成小試。開展環境友好型油劑、溶劑、特種化纖功能母粒研發等精細化工研究,提高纖維加工配套材料的國產化水平,并促進纖維材料功能化、差別化水平的提升。
研究纖維在梳理過程中的應力應變特征、成紗機理等基礎理論,指導突破制約紡紗技術瓶頸。研究功能性紗線、紡紗過程在線質量檢測系統、織造過程紗線張力在線自調系統、面料質量自動檢驗系統的基本理論及產業化技術,為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奠定基礎。
研究紡織酶基因工程及酶分子修飾技術,獲得性能提升的改性酶,完成紡織印染加工與纖維改性應用工藝研究。加強生物酶漂白、等離子體前處理等印染前處理前沿技術的理論性研究,指導產業化技術研發。運用分子結構設計,研究環保型染料、助劑的應用性能及特殊功能性整理機理,提高印染加工過程的綠色生態性。
通過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藥學、工程學、人體結構學、美學等跨學科理論研究,開展智能紡織品服裝的研發與試制,為產業化技術奠定基礎。加強服裝、家紡文化及品牌發展課題研究,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page_break}
研究纖維加工機械復雜性系統動態特性,為提高纖維生產的自動化、集成化水平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開展機械結構運動力學分析、機械振動分析、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以及氣體力學、流體力學、電子、激光等基礎理論在紡機行業中的應用研究,促進國產紡機的性能、效率及加工質量的提升。開展過紗零部件、器材表面處理技術研究以及各種高性能復合材料在紡機配套件中的應用研究,更好地滿足高性能裝備的配套要求。
(二)纖維材料
研發重點:
加快超仿真、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物質纖維、高性能纖維的產業化研發,使我國纖維材料技術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高性能纖維重點品種全面實現產業化大生產,初步滿足國防工業和民用高端領域基本要求。提高天然纖維培育種植科技水平,優化天然纖維品質和品種。
超仿真纖維重點發展仿棉滌綸和仿毛纖維,通過分子結構改性、共混、異型、超細、復合等技術,提高纖維綜合性能,超越天然纖維的可紡性、可染性、舒適性和阻燃性。到2015年,超仿真仿棉纖維達到800萬噸左右。
生物質纖維重點突破新型溶劑法、離子液體法、熔融法等纖維素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生產,其中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到2015年建成萬噸級產能。突破聚乳酸纖維、生物質多元醇生物法合成技術等生物合成材料類纖維產業化技術,到2015年建成萬噸級聚乳酸纖維國產裝置,生物法技術實現產業化生產。突破殼聚糖原料純化和紡絲工藝優化,開發下游制品,到2015年建成千噸殼聚糖纖維產能。
高性能纖維中,T300級碳纖維突破原絲、碳化裝備和上漿劑等關鍵技術,到2015年達到萬噸級技術;芳綸1313加快高端產業鏈開發和市場應用拓展,突破萬噸產業化;聚苯硫醚實現纖維級切片和長絲產業化;玄武巖纖維突破熔融拉絲組合爐和浸潤劑關鍵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解決蠕變性能,優化濕法工藝,實現干法工藝產業化。T400、T700、M40級碳纖維,芳綸1414,芳綸III,耐高溫聚酰亞胺等完成產業化研發。
發展聚酯多元化產品及技術裝備,到2015年PTT樹脂聚合實現產業化,生物可降解共聚酯PBST及纖維實現千噸級產業化生產,使聚酯滌綸行業綜合競爭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天然纖維重點進行棉花、麻類作物良種培育,加強良種推廣,建立優質品種種植基地。進一步突破麻纖維機械脫膠和生物脫膠技術、開發生物酶及配套裝備,提高脫膠效率和技術穩定性。從而改善麻纖維制品的服用舒適性和時尚性。
推廣重點:
推廣“十一五”期間已經完成產業化研發、技術成熟的PTT纖維、竹漿纖維、麻纖維等新型纖維加工技術,加強產業鏈開發和終端產品的系列化、品牌化發展,到2015年形成PTT纖維產能5~10萬噸,竹漿纖維產能10~20萬噸。
推廣新型國產化化纖生產技術和裝備,降低投資成本,減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到2015年實現國內新上百萬噸級PTA裝置和大型粘膠裝置全部采用國產化技術和裝備。
(三)紡紗、織造
研發重點:
突破嵌入式紡紗技術在棉、麻紡行業深度加工的工藝技術,到2015年在主要棉紡、麻紡企業進行產業化應用。研究多組份纖維復合混紡技術和新結構紗線加工技術,使其應用比例達到15%,差異性多功能纖維種類達到5種以上的產品規模化生產。研究紡紗過程質量控制技術、織物自動檢測和分析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發展成型編織、短纖維經編技術等針織新技術,到2015年實現成型編織功能性服裝達到年產1億件規模,超薄超細高檔針織面料年產1萬噸,優質高檔、功能性的短纖維經編面料生產規模達到100臺經編機。開發羊絨、苧麻、絲等我國獨特資源的紡織加工技術,實現紡織產品的多樣化和高檔化,到2015年實現紡織產品附加值提高10%。
推廣重點:
棉紡行業重點推廣“十一五”期間取得技術突破的緊密紡、低扭矩環錠紡、噴氣、渦流紡等新型紡紗技術,豐富紗線品種和品質。推廣自動絡筒技術,到2015年棉紡行業無結紗比重達到70%以上。推廣無PVA上漿、預濕上漿等新型上漿工藝技術,其中無PVA上漿工藝推廣到行業大中型企業的85%以上。
毛紡行業重點推廣復合紡、賽絡紡、嵌入紡等新型毛紡技術,到2015年推廣面達到60 %以上,半精紡毛紡加工技術的應用規模達到120萬錠。全面推廣羊毛羊絨80℃低溫染色技術及新型小浴比(1:10及以下)高效節能染色技術,合理推廣應用大容量自動化絞紗染色機、筒子染色機等,擴大印花技術在毛紡中的應用。
麻紡行業重點推廣苧麻減量脫膠、快速脫膠等環保脫膠技術,到2015年推廣到全行業的25%,每年約可節約標煤約10%,減少廢水排放15%。
絲綢行業推廣高效智能自動繅絲機、絹紡新工藝及其成套設備、無梭織機等關鍵技術裝備,到2015年桑/柞蠶繭自動繅絲機應用比例達到90%以上,真絲織造無梭織機比重達到30%以上。
針織行業推廣應用差別化與功能性纖維開發針織產品,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附加值。
(四)染整
研發重點:
突破生物酶精練、棉織物低溫漂白、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新技術,針織物冷軋堆前處理加工技術。到2015年,棉織物低溫漂白等前處理新技術完成產業化研發,并在行業中加快推廣;針織物冷軋堆前處理技術在圓筒推廣50條以上生產線,平幅路線推廣20條生產線。
發展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高新技術,為行業實現清潔生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技術支撐。到2015年,活性染料濕短蒸染色、新型涂料紗線染色、新型轉移印花、針織物平幅冷軋堆染色、低給液率染色及整理、超聲波染整加工等技術完成產業化研發。
研究印染生產過程全流程的網絡監控系統、高效數字化印花集成技術等印染在線檢測及數字化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節能減排。到2015年,完成全流程的網絡監控系統產業化研發,并推廣到印染行業的20%;色差、克重、緯密、疵點(坯布)、帶液量等在線檢測及控制系統完成產業化研發,并推廣到行業的10%。
研究碳纖維、聚乳酸、大豆、牛奶等新型纖維,差別化、功能性高附加值纖維,多組分纖維面料,化纖仿真面料的染整技術以及紡織品特殊功能整理技術,實現產品的多元化、個性化,全面提高國產面料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推廣重點:
推廣已經發展成熟的生物酶退漿、冷軋堆前處理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技術。這些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如推廣到印染總量的40%,可實現年節水、減少污水排放11330萬噸,節能121萬噸標準煤,節電16878萬千瓦時(折合6781萬噸標準煤),到2015年力爭實現推廣到行業30%~40%。
推廣已經發展成熟的涂料連續軋染、冷軋堆染色、退染一浴工藝、氣流染色和浴比小于1:8的液流染色、絲綢數碼印花等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這些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如推廣到印染總量的20%,可實現年節水、減少污水排放5000萬噸,節能7.84萬噸標準煤,到2015年力爭實現推廣到行業的20%~30%。
推廣已經發展成熟的助劑中央配送系統,自動調漿系統,織物含濕率、熱風濕度、液位、門幅、卷徑、邊位、長度、溫度、速差、預縮率在線檢測技術。上述技術如推廣到行業的20%,每年可節水、減少污染物排放2450萬噸,到2015年力爭實現推廣到行業的20%~30%。
(五)產業用紡織品
研發重點:{page_break}
突破高性能、高檔土工合成材料、醫療衛生用、過濾用、交通工具用、安全防護用等產業用紡織品加工技術的產業化研發,掌握一批自主原創的核心技術。醫療衛生用紡織品重點解決高效薄型阻隔材料、醫用抗菌敷料的加工技術,解決可吸收纖維以及制品的加工技術。過濾用紡織品重點突破雙組分纖維的熔噴非織造布系列產品的開發,耐高溫、耐酸堿、高效過濾產品的制備和加工技術,高性能中空纖維液體分離膜材料制備的關鍵技術等。土工合成材料重點發展7m以上寬幅高強土工布與土工格柵,高強丙綸長、短絲定伸長針刺非織造土工布,聚酯長絲非織造油氈基布。交通工具、建筑及合成革用紡織品重點突破安全氣囊面料、內飾粘合劑、隔熱絕緣材料、摩擦材料等關鍵技術,實現膜結構及新型篷蓋材料加工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應用,生態革和超細纖維人造革加工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安全防護用紡織品加工技術重點研發防彈防刺面料,耐高溫、防火阻燃面料,墻體防裂、保溫、隔音、阻燃面料等。
加大非織造成型工藝技術、織造成型技術、功能性后整理技術、復合加工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提高行業的加工制造水平,到2015年實現主要高速梳理等非織造成型工藝技術、復合加工技術在行業中應用比例達到30%,功能性后整理技術基本滿足產品開發需求,重磅寬幅高速織造技術落實產業化攻關項目。
推廣重點:
推廣市場空間廣闊、與現階段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產業用紡織制成品加工技術,包括節水灌溉材料等農用紡織品、一次性手術衣等醫療用紡織品、嬰兒尿布等衛生用紡織品、汽車隔熱絕緣材料等車用紡織品、內墻保溫隔音材料等建筑用紡織品等,促進產業用紡織品在國民經濟各相關領域中擴大應用,推動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調整升級。到2015年農業用、醫療與衛生用、建筑用紡織產品在應用領域內的推廣使用比例分別達到20%、40%和40%。
通過關鍵技術攻關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使產業用紡織品成為紡織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15年產量達到1200萬噸以上。
(六)服裝(機織、針織)和家用紡織品
研發重點:
加強服裝企業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快高檔服裝原輔材料和制造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到2015年,實現數字化綜合集成技術達到產業化標準,服裝大規模定制技術達到示范應用標準。實現我國高檔非粘合覆襯西服工業化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并實現產業化。
推廣重點:
推廣服裝企業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生產工藝技術,到2015年實現服裝CAD普及率達到30%以上,CAM普及率達到15%以上,RFID普及率達到20%。
推廣綠色環保家紡新產品加工技術,弱捻紗巾被產品、一浴多色節能環保毛巾技術的推廣面到2015年達到30%。發展家紡專用原料加工應用技術,如各種超仿真、功能性和生物質纖維材料在家紡行業的應用技術等。
(七)節能環保技術
研發重點:
重點完成50項(附件1中標注★號)節能環保關鍵技術攻關。其中包括:
環保型纖維加工技術11項,重點發展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質纖維加工技術,漿纖一體化、蒸發和結晶一體化粘膠纖維生產技術,漢麻稈芯粘膠纖維生產技術、麻纖維生物脫膠及前紡加工技術等。
節能減排印染新技術17項,研究棉織物生物酶精煉、低溫漂白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技術,泡沫、涂料、涂層、冷軋堆和微膠囊染色等低給液率染色及整理技術,涂料染色、活性染料濕短蒸染色、針織物平幅冷軋堆染色、新型轉移印花等少水、無水印染加工技術以及印染在線檢測及數字化技術等。
廢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回用技術3項,發展膜處理、無極紫外光催化氧化等印染廢水回用技術,毛紡洗毛清潔生產及羊毛脂回收技術,麻類脫膠廢水處理技術。
產業用紡織品節能減排加工技術4項,包括濾料回收技術、水刺非織造工藝設備專用的水循環系統等。
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技術2項,發展純化纖和天然纖維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技術,形成環保、可持續的纖維綜合利用技術,建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產業化示范基地。{page_break}
新型節能減排紡織機械10項,研發針織物連續練漂水洗設備等新型印染設及定型機熱能實時監控等節能系統,實現節能減排技術在我國紡織機械產品中的應用水平處于國內機械制造行業中的前列。
環保型染料、助劑、漿料開發項目3項,提高印染產品質量和印染行業生產的節能減排水平。
推廣重點:
大力推廣34項(附件2中標注★號)成熟的節能環保工藝技術。其中包括:
纖維清潔生產技術4項,大力推廣滌綸原液染色技術,到2015年原液著色纖維比重達到10%;推廣高效節能紡絲冷卻技術,可節約70%的側吹空調冷卻風;推廣麻類纖維生物脫膠技術,可節約水、電、汽約10%。
印染、色織清潔生產技術16項,包括生物酶退漿、冷軋堆前處理技術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工藝技術;冷軋堆染色、涂料連續軋染、絲綢數碼印花等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印染在線檢測技術;泡沫整理技術;高效節能毛條染色技術和小浴比毛織物染色技術、裝備;束狀染色、無水染色、湍流式染紗等新型牛仔布、色織布染色技術。
廢水、廢氣減排及治理、回用技術7項,包括化纖行業連續聚合聚酯裝置廢水、尾氣處理技術,低氧MBR厭氧氨氧化脫氮等廢水處理技術,活性碳吸附法、廢氣制硫酸等粘膠生產廢氣治理技術,長網洗漿機等粘膠漿粕黑液治理系統和裝置;印染行業廢水分質分流及深度處理回用技術,到2015年推廣應用面達到40%以上;絲綢行業繅絲廢水深度凈化和循環利用技術,到2015年,推廣面達到50%。
資源綜合利用技術3項,對冷凝水、冷卻水、廢水余熱、廢堿液等進行回收利用,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到2015年,在行業中的推廣應用面達到約80%。
環保產品加工技術1項,推廣一浴多色毛巾產品生產技術,可大幅節約水、電、汽成本,降低污水處理難度。
具有節能減排效果的新型裝備3項,采用專用節能風機及濾塵系統,提高效率,節約能源;推廣連續前處理設備、連續染色設備、新型間歇式染色機等高效環保染整設備,可有效節約水、蒸汽20%以上。
(八)紡織機械
研發重點:
緊密圍繞紡織工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重點突破一批高新技術纖維專用裝備,提升傳統紡機技術水平和可靠性水平,加快紡機產品差異化、模塊化,研制高性能產業用紡織機械和節能減排型紡織機械,提高紡機專用件和配套件的技術水平,加強紡機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兩化”融合水平,促進紡機企業的工藝技術進步和機床數控化率。
其中,高新技術纖維裝備重點突破碳纖維、聚苯硫醚、芳綸、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成套設備的產業化技術,日產100噸及以上錦綸聚合裝備及技術,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工業化生產設備,到2015年完成研發任務,進入產業化生產階段。
紡紗設備重點研發全自動轉杯紡紗機,噴氣、渦流紡紗機,在“十二五”期間形成一定數量的市場銷售;進一步解決粗細聯、細絡聯系統的控制精度、穩定性問題,加快產業化推廣,到2015年實現國產細絡聯合機國內市場占有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粗細聯合機實現每年80臺左右的銷售。
織造設備重點發展新型模塊化無梭織機、高速毛巾織機等差異化織機、特種織機,到2015年完成產業化研發,并形成一定數量的市場銷售;加快圓機、經編機、襪機、橫機等針織機械的國產化進程。
新型非織造設備重點發展聚乳酸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線、聚苯硫醚熔噴設備、雙組份紡粘水刺裂解法生產線等,到2015年進入產業化階段。
染整裝備重點推進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的在線檢測與控制系統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形成多車間級和工廠級的綜合信息管理控制系統;進一步研究高效節能環保的機織物印染設備、針織物連續練漂水洗設備及產業化技術,到2015年基本實現產業化。
在“十一五”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噴氣織機節氣技術、化學劑濃度在線檢測與配送系統、定形機熱能實時監控系統等節能減排技術與設備,“十二五”期間實現產業化應用。
研究全自動高速卷繞頭、高頻加熱的熱牽伸輥、高精度紡絲計量泵、高速錠子、針織用針等紡織機械關鍵配套件,解決關鍵技術,到2015年實現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發展國產高性能紡機專件,提高我國紡織加工裝備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優化紡機專件產業的產品結構。
推廣重點:
在紡織行業中大力推廣“十一五”期間研發成功并已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國產化新型裝備和關鍵配套件,降低紡織企業投資成本,加快紡織行業技術裝備升級。
其中,新型纖維裝備重點推廣日產200噸大容量短纖維成套設備、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到2015年,形成工業化生產;推廣改性聚酯、差別化長短絲紡絲及后加工成套設備,提高差別化比重,長絲紡絲及后加工設備的差別化比重達到50%,短纖生產設備的差別化比重達到30%,改性聚酯比重達30%。
紡紗設備重點推廣清梳聯設備、自動絡筒機、集聚(緊密)環錠細紗機等,到2015年,國產清梳聯設備占清梳聯設備總量達到85%,國產自動絡筒機占有率達到70%,集聚(緊密)環錠細紗機市場占有率成為主流,市場占有率達到90%。
織造設備重點推廣機電一體化噴氣織機、劍桿織機、電腦橫機等,到2015年高檔無梭織機自主化率達到25%~35%,電腦橫機、經編機等針織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非織造設備重點推廣紡粘、熔噴、復合、水刺等非織造布設備,擴大市場應用比例。
染整設備重點推廣印染工藝參數在線檢測系統、機織物連續前處理設備和連續染色設備、新型低浴比間歇式染色機、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印花設備等,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蒸汽、水等資源能源的大量節約。
推廣大容量短纖切斷機、卷曲機、高性能寬幅鋁合金綜框等關鍵配套件,替代進口產品,降低用戶投資成本,提高制造水平。
在紡機行業推廣新型節能環保鑄造、熱處理、表面處理工藝及設備,高精化、柔性化、多功能復合加工制造技術和設備等紡織機械先進制造技術,到2015年應用比例達到30%~50%,提高紡機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九)紡織信息化技術
研發重點:
應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和提升紡織工業是“十二五”期間的重要發展方向。重點研發面向生產制造層面的制造執行系統(MES),面向企業管理層面的以ERP和RFID為核心的紡織企業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面向供應鏈和行業宏觀決策層面的紡織宏觀經濟決策支持和知識庫系統,面向紡織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著眼于提升整體產業信息化水平的物聯網技術。
到2015年,紡織廠MES在重點棉紡廠、針織廠等推廣應用;初步建立面向國內主要紡織品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和平臺,并選擇專業市場進行應用;紡織宏觀經濟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對紡織行業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并能夠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物聯網技術在服裝、家紡等行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中和重點產業集群推廣應用面達30%。
推廣重點:
紡織ERP軟件已具備產業化推廣條件,重點在大中型紡織企業中推廣,并使之能與企業其他主要的信息系統實現集成;到2015年,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服務平臺在典型產業集群服務企業數量達到10000家。
(十)紡織標準研究
“十二五”期間,標準要為轉變紡織工業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提供技術支撐。重點研究制定與產業發展配套的產業用、家用紡織品和服裝標準,紡織新材料、生態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高新性能紡織品、功能服裝等重點產品及相關檢測和評價標準,紡織機械裝備以及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方面的標準,紡織品服裝與紡織機械安全標準。通過對一批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的研究,制定一批滿足市場需求而且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重要標準,提高紡織工業標準整體水平和國際化水平,進一步優化標準體系結構,提升我國標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建立起與我國紡織科技和產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標準體系。
(十一)紡織品服裝創新開發體系
提高紡織面料、服裝、家紡產品的開發創新水平,促進產業科技成果向市場開拓能力和品牌價值轉化。推進企業建立包括市場預測、產品工藝技術與結構形態設計、文化創意、資源配置與生產過程控制、營銷反饋為一體的產品開發體系,推進產業鏈上、中、下游產學研整合創新能力,以市場化協作建立相關產品集成創新體系,發展面向廣大中小企業和產業集群的產品開發公共服務平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