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當競爭法》大修不正當競爭或遭天價處罰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完成了國務院法制辦。據參加此次修訂工作的專家透露,本次修訂是一次大修,在原有的框架內,該法內容將會發生重大變化。
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于1993 年頒布實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正當競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打“擦邊球”的現象越來越多,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常常鞭長莫及。修訂后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在加大行政處罰力度、明確執法主體等諸多方面提高法律的震懾力。
范圍擴大
一位參與制定修訂稿的專家透露,此次《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修訂可以說是一次大修,其中重大變化之一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范圍擴大。修訂稿豐富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內涵。此前,只有在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才構成違法。
修訂稿把違法行為擴大到擅自使用域名、企業名稱、企業簡稱、字號、姓名等等行為。這意味著擴大了商業標識的保護范圍,只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任何商業標識,不管是以同類還是異類的商業標識進行仿冒,只要足以引起購買者的誤認,即屬于市場混淆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的11 類行為,界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但是,由于現實中不正當競爭行為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翻新,而法律法規的制定與修改需要通過嚴格程序和經歷較長時間,這致使一些不斷涌現的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無法納入現行法律的調整范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史際春表示,為了克服立法的滯后性,大多數國家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都規定了能夠概括全部不正當競爭行為一般特征的專門條款,這種條款被稱為“一般條款”。為此,修訂稿中除了列舉一些具體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外,將不正當競爭行為界定為經營者違反前款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并將對“ 一般條款”的認定權授予國家工商總局。
明確執法主體
明確執法主體部門也是此次法律修訂的一大變化。根據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工商行政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如質檢、物價、衛生、建設、文化等也可以對不正當競爭行為行使監督權。同時,《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這一規定,還為此后出臺的其他法律法規留下了缺口。比如,此后制定實施的《保險法》、《招標投標法》等法律法規中都規定了不同的監管部門,造成了《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在執法主體上的沖突。對此問題,修訂稿規定,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依照本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
除了明確執法部門之外,修訂稿還授權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定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權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景明認為,修訂稿不但統一了執法主體,也使得執法尺度統一,有利于增強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執法力度。
加大處罰力度
實踐中,執法手段薄弱、行政措施不力,一直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軟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對于實施不正當競爭的經營者處以“ 一萬元以上20 萬元以下”或者“ 違法所得一倍以上3 倍以下”的罰款幅度。吳景明認為,最高限額20 萬元的罰款已遠遠不適應目前的執法需要,難以對一些違法獲利豐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形成有效的威懾。同時,在執法中對于“違法所得”的認定是一個難題。修訂稿中,對于實施不正當競爭的經營者的罰款大幅度提高,采取最高限額200 萬元以下或者違法所得一倍以上5 倍以下的罰款。吳景明認為,以往在難以認定違法所得時,企業面臨最高20 萬元的罰款,但是現在罰款最高限額提高了10 倍。違法所得被認定時,還將面臨最高5 倍的處罰。這大大提高了經營者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成本。雖然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部門的監督檢查權,但是由于缺少扣留、查封、強行劃撥等強制手段,造成了執法部門在查處不正當競爭案件時執法力度不夠。
修訂稿規定,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權查封、扣押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有關財物和證據,查封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場所;同時可以查詢被檢查的經營者的銀行賬戶,通知銀行對其存款暫停辦理支付。如果對執法部門依法實施的調查,不如實提供有關材料或者不配合調查,拒絕、阻礙調查行為的,情節嚴重的,對個人處2 萬元以上10 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