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單、夾服裝》新舊標準的探討
隨著國際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對紡織品的投入不斷加大,作為服裝領域一大亮點的單、夾服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在2012年12月28日發布了FZ/T81007—2012《單、夾服裝》[1](以下簡稱新標準),代替了FZ/T81007—2003《單、夾服裝》[2](以下簡稱舊標準),并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是在舊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增加了多個項目的考核指標。為了更好地理解執行此標準,本文采用對比的方法,對新、舊標準的內容進行了比較和分析,以供探討。
1適用范圍作了修改
新標準修改了標準的適用范圍,由以棉、麻、絲、化纖及其混紡織物為原料修改為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面料,刪除了“成批生產”。同時增加了不適用于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服裝的規定,此次修改使應用范圍更加明確,以避免出現標準誤用的情況。
2規范性引用文件不同
首先,新標準中的標準基本都是無年代號引用的,即所引用的標準為最新版本。其次,新標準中增加了新增項目的引用標準,完善了規范性引用文件。同時,新標準中刪除了部分引用標準。
3增加和修改了產品的技術要求
3.1使用說明
成品使用說明中增加了GB18401的規定,即標注了服裝的安全技術類別。
3.2號型規格
號型設置中增加了GB/T1335.3的規定,且成品主要部位規格增加了GB/T1335.3和GB/T2668的規定。
3.3外觀質量
3.3.1紐扣、拉鏈及附件
新標準中對紐扣、拉鏈及附件的要求更為嚴格。除了舊標準的規定外,新標準中紐扣表面光潔、無缺損,附件應無尖銳點和銳利邊緣,拉鏈嚙合良好、光滑流暢。
3.3.2經緯紗向
新標準中褲子的允斜程度由“≤1.5%”修改為“≤3%”,并且刪除了舊標準中色織格料緯斜不大于3%的這一技術要求。
3.3.3對條對格
新標準比舊標準的要求更為嚴格,褲前中線由允斜“≤1.0cm”修改為“≤0.8cm”,且增加了條格花型允斜程度不大于3%。
3.3.4色差
新標準中對覆粘合襯所造成的色差不進行考核。
3.3.5修改了外觀疵點的考核指標新標準
總結了不同疵點在1號部位、2號部位以及3號部位的考核指標,增加了雙經雙緯、色檔及散布性棉結、毛粒、粗節、竹節的考核指標,對各部位允許疵點的程度進行了說明。
3.3.6補充了縫制的考核要求
在舊標準中,明暗線的針距密度籠統地規定為3cm不少于12針,而新標準中將明暗線分為細線和粗線,并且針距密度要求也不同,細線要求不少于12針/3cm,粗線要求不少于9針/3cm。同時,除了要滿足舊標準的要求外,新標準中還增加了绱袖平服,前后基本一致;袋與袋蓋方正、圓順;袋口兩端應打結;滾條、壓條要平服、寬窄一致;裝飾物(繡花、鑲嵌等)牢固、平服;褲子側縫順直,扭曲率不大于2%等規定。
3.3.7修改了成品主要部位規格允許偏差新標準中將腰圍的允許偏差由“±1.0cm”更改為“±1.5cm”。
{page_break}
4理化性能
4.1安全性能指標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產品質量意識的增強,人們在要求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產品的安全性,因此,除舊標準中已有GB18401《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甲醛含量、pH值、耐干(濕)摩擦色牢度、耐汗漬色牢度指標外,新標準中還補充了耐水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異味等基本安全技術項目的考核,并規定對甲醛、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指標不再規定具體數值,均按照GB18401的相關規定執行。
4.2色牢度
新增面料和里料色牢度項目的考核指標(見表2)。
新標準中,耐濕摩擦色牢度和耐光色牢度的考核指標有細微調整(見表3),并且新標準中對深色和淺色有了更明確的規定。
4.3修改了成品主要部位縫子紕裂考核指標
舊標準中,絲綢產品及平方米質量在50g以下的產品縫子紕裂程度按GB/T18132的規定執行,而新標準中規定,織物平方米質量在52g及以下的紕裂程度指標按GB/T18132,且新標準對縫子紕裂稍微降低了標準要求(見表4)。
4.4新標準中增加了洗滌干燥后外觀質量的要求洗滌干燥后外觀質量的要求見表5。
5檢測方法的修改
5.1檢驗工具的修改
首先,新標準對鋼卷尺的精度有明確的規定,要求分度值為1mm,而舊標準的要求只是鋼卷尺。其次,新標準中采用經洗滌后外觀平整度樣照和接縫外觀平整度樣照,規定了1/12染料染色標準深度色卡(GB/T4841.3),刪除了舊標準中的精梳毛織品起球樣照、粗梳毛織品起球樣照。最后,新標準增加了胸架。
5.2外觀測定的修改
新標準增加了扭曲率的測定方法,同時對檢測過程中的客觀環境條件以及檢測人員都有了更嚴格的要求。
5.3理化性能檢測方法的修改新標準規定水洗尺寸變化率測定方法按照GB/T8630規定,采用5A(面料含毛或蠶絲≥50%的成品采
用7A)洗滌方法,干燥方式采用懸掛晾干,并隨機抽3件樣品,結果取平均值;在耐皂洗色牢度的檢測方法上,新標準更加明確地規定耐皂洗色牢度按照GB/T3921—2008中方法C(3)[蠶絲、再生纖維素纖維、麻、錦綸、毛及混紡織物按GB/T3921—2008中方法A(1)的規定測試];在起球測試方法上,新標準較舊標準籠統的檢測方法有了更細致的規定,新標準要求磨毛織物、精梳毛織品按方法E,松結構精梳毛織品、粗梳毛織品按方法F,其余按方法D進行。
6檢驗分類規則
舊標準中成品檢驗分為出廠檢驗、一般型式檢驗和型式檢驗,新標準刪除了成品檢驗分類中的一般型式檢驗。充實和完善了成品質量缺陷判定依據,對嚴重缺陷、重缺陷、輕缺陷的劃分更加詳細、明確,有利于測試人員對缺陷的判別。單件外觀的判定要求進行了修改。合格品的判定要求中刪除了“嚴重缺陷數=0,重缺陷數≤2,輕缺陷數≤2”。
7附錄
附錄分為附錄A、附錄B。舊標準中的附錄A為縫口脫開程度試驗方法,參照采用FZ/T20019—1999《毛織物縫口脫開程度試驗方法》。新標準中附錄A為接縫性能試驗方法。紕裂是服裝在穿著過程中受到拉伸力的作用,在接縫處面料紗線產生經向或緯向滑移,致使封口脫開的現象。從新舊標準附錄A比較中不難看出,不管是從原理、試驗環境、試樣要求與制備還是試驗步驟,新標準更具體、更貼合實際使用。
8結束語
FZ/T81007—2012《單、夾服裝》增加了產品安全技術以及在適用范圍、使用說明、理化性能、外觀檢驗等方面都作了相應的更新和調整。新標準的制定符合國際市場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體現了“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協調配套”的原則,標準更加完善合理,更符合產品發展的趨勢,有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也便于檢測機構規范操作,同時也體現了標準從生產指導型向消費指導型的轉變,但一些細節問題仍需繼續改進和完善。新標準未對耐光、汗復合色牢度提出明確的要求,且紕裂的考核要求有所放松,這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內控指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