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期貨交易日漸萎縮 重新激活期貨市場功能
據鄭商所數據統計,2011年至2013年,一號棉花累計成交量從2.78億手、4206.73萬手降至1490.54萬手,分別同比下降84.87%、64.57%;累計成交額從362594.59億元、41888.61億元降至14813.16億元,分別同比下降88.45%、64.64%;年末持倉量從13.31萬手、13.29萬手降至6.28萬手。
“直補后,棉花價格重歸市場,期貨倉單不會因收儲而缺乏,棉花期貨作為發現價格、規避風險的工具將重新被涉棉企業大量使用。棉花期貨重新活躍起來,期貨市場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陳曉燕說。
從今年4月份起,在直補政策的預期下,棉花合約活躍度顯著放大。一號棉花的持倉量迅速攀升,從4月末的8.96萬手、5月末的10.93萬手增至6月末的12.37萬手,截至7月11日,持倉量進一步放大至15.6萬手。
“可以預測到,今年9、10月棉花開始上市的時候,棉花企業會更多關注期貨市場,參照期貨市場的價格,倒推出收購棉農籽棉的價格,收到籽棉馬上批量地在期貨市場做賣出保值,只有這樣他才能在收購到銷售的過程中,避免棉花市場價格下跌遇到的風險。”張聞民說。
據悉,目前已有部分貿易商利用期貨套保,將新年度的尚在地里的棉花預售給紡織企業,風險已經提前鎖定。張聞民告訴記者,“一些前瞻觀念強的老總們,已經在期貨上做一些預保值,效果都非常好,從年初的17000元/噸跌到現在的15000元/噸以下,有些人的收益率達到30%-40%。”
業內人士認為,在利用目標價格政策保護最上端種植者利益的同時,還要通過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放心保)市場,發展規模化的棉花種植專業戶、合作社及農場,認真培育好農產品期貨及期權市場交易平臺,鼓勵市場主體主動利用這些市場手段進行風險規避,提高抗風險能力,達到政策最好的實施效果。
記者日前獲悉,為進一步推進棉花期貨市場的發展,鄭商所正在積極研發棉紗、生絲等紡織產業鏈期貨品種,完善棉紡織產業鏈體系,更好地服務政策改革,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期貨服務。
隨著棉花市場逐步開放,涉棉企業經營風險大為增加,參與棉花期貨市場經營刻不容緩。張聞民建議,相關企業應采取期貨經營操作及風險控制方法組合,參與棉花期貨倉單棉、現貨棉保值、庫存棉花棉紗期貨保值,期轉現和期現結合操作方式;根據紡織企業年度經營規劃,按照“成本+費用+利潤”平衡基價交易標準方法,確定收購棉花成本、品質數量、貸款資金、倉儲運輸、分階段、按比例預測市場價格趨勢,確定大型企業棉花棉紗期貨市場交易交割數量、金額、月份、基差、買賣方向、階梯價位比例、基價波段優化調整;同時在預測下年度棉花棉紗棉布的成本利潤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期貨優化經營模式方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