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產保價行為使下游企業受影響
對于逸盛集團等中國PTA廠商來說,既然本土無法獲得新增PX產能,那么只能通過對PTA產能的控制,實現對上游PX原料的價格掌控,迫使韓國等原料供應商降低PX價格,進而確保PTA企業的利潤。
IHS化學公司的數據也從側面證實了逸盛集團這種模式成功的可能性。
韓國PX產能大幅擴能始于2013年——當年韓國HC石化公司投產了一套80萬噸/年PX裝置;今年三星道達爾、SK全球化學和SKJX日本公司共計330萬噸/年PX產能將投產;GSC太陽公司2015年還將在麗水投產一套100萬噸/年裝置。
總體來看,這些項目將使韓國在4年內PX產能增加近一倍,即由2012年的530萬噸/年快增至2016年的1050萬噸/年。
而在新加坡、沙特等地,同樣的故事還在上演,據IHS化學公司數據,全球PX總產能預計將從2013年的4100萬噸/年提升至2018年時的近6000萬噸/年。
由于韓國等地PX產能的集中投產,因此明年PX供應將大大增加,掌握著70%中國PTA產能、并擁有更廣大下游紡織品市場的逸盛“同盟軍”,將迎來它們期望的最美好時光。“低價的PX原料不會影響其利潤,反而使中國紡織業再獲新的發展良機,為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奠定基礎。”上述那位知情者認為。
他說:“即便韓國人能挺過逸盛等的價格逼宮,只要新的定價模式被下游紡織企業接受,對逸盛等也絲毫無害,它們仍可長期穩定地獲取700-800元/噸的加工費,PX的價格波動直接被下游紡織企業被動承接了。”
因此,時間對逸盛等企業來說越來越重要——限產保價的時間拖得越久,韓國等地的PX價格也會愈加降低,新的PTA定價模式越容易被市場所接受;反之,“整個中國石化紡織業將遭遇最慘痛的挫敗,淪為國外上游企業的加工車間”。
逸盛集團等的限產保價行為,給包括聚酯在內的下游紡織企業造成了巨大傷害,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它們這樣做是壟斷行為,侵害了下游企業及消費者的權益。”有福建聚酯企業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憤憤道,然而他并未向國家有關部門進行檢舉,也未向記者說明具體原因。
6月8日,以福建省金綸高纖股份有限公司為首的福建聚酯生產企業發表聯合聲明,抗議PTA供應方單方面撕毀合約,修改訂價機制,并呼吁福建同行共同將產能降低至70%,以應對逸盛集團等的限產保價行為。
他們認為,PTA供應商企圖以聯合壟斷的方式,將虧損轉嫁至已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的聚酯工廠,從長遠來看,傷害的不僅僅是聚酯行業的利益,也包括整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市場競爭力,而受益方則只可能是PTA上游的產業鏈。同時,該行為也無法實現PTA行業的優勝劣汰,無法解決PTA自身產能過剩的局面。
息旺能源數據顯示,自上述聲明發布以來,已有浙閩等地十余家聚酯/化纖企業減產甚至停產,涉及聚酯產能逾200萬噸/年。
“服裝、玩具等歷來是紡織品的大客戶,但是由于全球經濟形勢不好,導致聚酯——滌綸/其他化纖——服裝/玩具等普遍無法向下傳導成本上升壓力,因此我們的減產、甚至停產既是一種抗議行動,也是企業無法生存的無奈。”上述福建聚酯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然而自聲明發布至今,這種抗議并未起到實效——逸盛集團、翔鷺集團和恒力旗下都擁有自己的PTA和聚酯生產線,不可能加入到“抗議隊伍”中,而一盤散沙式的其他東南省份聚酯企業,“很難形成合力,因此等待抗議者的,也許只有市場份額被PTA霸主們逐步吞噬,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場”,那位知情者認為。
就此現象,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主管部門工作人員,詢問他們對此的看法,然而至截稿時,尚未收到任何回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