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的新一代設計師脫穎而出
在過去,越來越多有關多樣性和包容性議題的集團任命、對不同膚色員工社會福祉問題的持續關注保障,以及眾多品牌在靈感創意、傳承與創新中對不同國度與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全球時尚產業的多樣性建設早已不只是理論基礎,而是在長此以往的發展實踐中愈發全面、并且漸成體系。
其中隨著對擁有不同種族、社群影響力,以及自我表達方式等多元文化背景創作人才的重視與吸納,傳統國際品牌在更直接有效地收獲先鋒創造力和形象煥新效應的同時,如前 Louis Vuitton 男裝藝術總監 Virgil Abloh、或巴黎世家創意總監 Demna Gvasalia 等等創意個體,也因改寫了奢侈的定義和時尚的規則,成為頗具社交影響力的“意見領袖”。
Demna Gvasalia、Virgil Abloh、Heron Presenton
而通過前不久剛剛落下帷幕的 LVMH Prize、Yu Prize,或是 Andam Prize、Woolmark Prize 等等國際設計大賽也可以發現,越來越多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新一代設計師仍在源源不斷地脫穎而出。由此,文化多樣性正在持續成為全球時尚產業的創造力儲備、推動更大的變革,反之,也愈發成為新一代設計師崛起的價值基礎。
本月初,2022 年 LVMH Prize 青年設計師大獎得主正式揭曉,25 歲的英國設計師 Steven Stokey-Daley 獲得年度大獎,他將獲得 30 萬歐元的獎金與來自 LVMH 專家為期一年的指導。Steven Stokey-Daley 來自利物浦一個工人階級家庭,他最初感興趣的是戲劇和文學,卻在選專業的時候,一時興起申請了威斯敏斯特大學的時尚課程,并在 2020 年正式畢業。
Steven Stokey-Daley 獲得 2022 LVMH Prize 青年設計師大獎
在他與男友共同經營的同名品牌 S.S.Daley、以及過去從 2020 年至 2022 年的三季男裝系列中,Steven Stokey-Daley 一直通過自身成長環境帶來的工人階級視角觀察英國階級制度等陳舊傳統,并為其賦予新的生命。
在 2020 秋冬男裝系列,Steven Stokey-Daley 研究的主題便融合了歷史和文學參考,有關于上流社會、教育、父權制和男性主導的私立學校精英,或是在 S.S. Daley 的第二個系列中,對英國公立學校典型服裝的顛覆性詮釋。對此他表示,由于自己的工人階級天性,因此對英國精英社會對他而言是遙遠而虛幻的。這樣的成長環境和創作理念,以及對于傳統歷史文學的參考、對陳舊社會制度的觀察,勢必為其個人價值觀和品牌理念帶來了更具文化多樣性的平等視角,以及由此而來的“浪漫主義精神”。
S.S.Daley 2022 秋冬男裝秀
同時,也誠如 S.S.Daley 在倫敦時裝周期間曾帶來的戲劇表演式時裝秀,又或是印花闊腿褲、菱形針織羊毛背心和刺繡襯衫等在英國上層階級制服上采用的性別流動設計,既吸引了具備非二元性別意識、以及在更大范圍內認同文化多樣性的 Z 世代,作為男裝品牌、S.S.Daley也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大量女性客群。Jonathan Anderson 說道:“年輕一代或許將性別流動視為常態,但當我創立品牌時,這并不是常態。我認為這是一種進步,是最令人興奮的地方。”
Fendi 配飾和男裝藝術總監 Silvia Venturini Fendi 也認為服裝的定義正變得越來越模糊,“男裝定義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如今很多男裝產品也在越來越吸引女性消費者”,Silvia Venturini Fendi 說道。
而多樣性在新一代設計師群體的作用力,不僅僅體現在本屆 LVMH 大獎賽,也不僅僅局限于這一個賽事。正是由于廣泛、強烈、以及在過去多年來持續上揚的號召力,其群體創造力價值才愈發受到時尚產業的重視,越來越能作為新一代設計師崛起的價值基礎。
在去年第 8 屆 LVMH 大獎賽中,與中國設計師周睿、紐約設計師 Colm Dillane 一同獲得 Karl Lagerfeld 特別獎的,就包括南非設計師 Lukhanyo Mdingi。在南非東倫敦的海濱小鎮長大的 Lukhanyo Mdingi 在 2011 年移居開普敦,在開普半島理工大學攻讀時尚學位,隨后繼續攻讀了研究生學位。大學畢業后,Lukhanyo Mdingi 完成兩季女裝系列后便開始研究男裝,渴望在南非“賦予男裝以個性化的態度”,他曾表示南非對男性時尚的欣賞有限,因此個人同名品牌代表了南非以前從未見過的男裝類型。
Lukhanyo Mdingi 2022 秋冬系列
同樣在 2021 年入圍第 8 屆 LVMH 設計師大獎賽決賽的非裔設計師 Christopher John Rogers,也曾在 2019 年獲得過 CFDA/Vogue基金會大獎。而在南非出生并成長的 Thebe Magugu,則是 LVMH 設計師大獎賽首位南非籍得主。
2022 年 6 月 17 日至 19 日,由 Yu Holdings 創投機構主辦,上海時裝周、法國高定時尚聯合會(FHCM)聯合呈現的 Yu Prize 創意大獎 2022 正式宣布獲獎名單,并通過首季數字上海時裝周官方日程全球首發。設計師浦加林&鄭仲曦獲得 Yu Prize 創意大獎李寧年度大獎(2022),他們將共同獲得 100 萬元人民幣現金獎勵。
Yu Prize 創意大獎 2022 宣布獲獎名單
浦加林&鄭仲曦畢業于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二人在 2019 年共同創立的無性別品牌 Ponder.er,在品牌初期至今就一直透過對傳統男裝的研究剖析,挑戰性別定型觀念,以豐富細膩而極具實驗性的面料研發為衣物帶來嶄新的面貌,探討時裝、文化和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除了 Yu Prize 創意大獎,此前 Ponder.er 還曾獲得過入選過《Vogue Hong Kong》 The Next List 2020、與香港芭蕾舞團展開合作設計芭蕾舞服裝,并曾于巴黎時裝周線上展示 2021 春夏系列。
作為一個成立剛剛三年時間的年輕品牌,能多次在國內外知名大賽和平臺獲得認可,這也從側面證明,不僅宏觀的文化多樣性議題成為全球時尚產業得以凝聚創造力、實現永續發展的價值基礎,挑戰性別定型觀念等等在過去一直被陳舊觀念間接否認、或僅將其作為“多樣性偽裝面具”的性別認同議題,也在逐漸走出被標簽化的狹隘世界。
Ponder.er 2022 秋冬系列
此外,還包括在 2022 國際羊毛標志大獎中獲得 Karl Lagerfeld 創新獎的南非設計師 Mmusomaxwell;去年 BFC Changemakers 大獎獲得者之一的包容性發型師 Cyndia Harvey,一直是黑人女性和黑發的擁護者,同時也是 2017 年發人深省的電影《我的頭發》的創作者;入圍 2022 年 Andam 時尚大獎的性別流動品牌 Cool by Thomas Monet……諸如此類,越來越多從國際設計大賽中脫穎而出、不斷為文化多樣性議題聚沙成塔的創意人才比比皆是。
更進一步看,不僅這些在國際設計大賽中不斷突出重圍、憑借個人創意能力和包容性價值理念的初入者,更多擁有著多元文化背景的新一代設計師,也逐漸具備了平衡個性創意、社會價值觀、市場的綜合實力,不斷得到商業環境的認可 -- 他們或是成功接手擁有深厚歷史價值的國際奢侈品牌的掌舵者角色,成功為其帶來現代化演變、實現品牌形象與商業價值雙重提升;或是通過客座、聯名的合作形式,作為商業品牌在沉悶的經營模式和競爭格局中取得差異化優勢的新興創意資產。
就如幾天前,由于 Louis Vuitton 首席執行官 Michael Burke 出席了 Martin Rose 2023 春夏時裝秀,而被多方媒體猜測有可能作為 Virgil Abloh 接班人、擔任品牌男裝藝術總監的 Martin Rose,也是一個深受英國亞文化影響的牙買加裔英國設計師。牙買加血統和南倫敦的成長環境,導致她從小接觸多種不同文化,亞文化、嘻哈與倫敦街頭文化等等顯著的多元文化背景,既部分影響著 Martin Rose 價值理念養成,也反映在其同名品牌的創作中。
Martin Rose
盡管在上周落下帷幕的 Louis Vuitton 2023 春夏男裝秀并未為這一猜測做出“如期”驗證,但這并不能完全否認接下來 Louis Vuitton 是否會與 Martin Rose 取得相關合作,更不能否認奢侈品領域長時間以來對擁有多元文化背景設計師的創造力和商業潛質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Demna Gvasalia 在剛剛擔任 Balenciaga 創意總監時,也曾向 Martin Rose 發出 Balenciaga 男裝設計顧問的職位邀約。
Martin Rose 2023 春夏男裝秀
此外,同樣不斷受到商業環境認可、在鮮明創作風格中不同維度或多重多樣性的新一代設計師,還包括前不久剛剛接替 Walter Van Beirendonck 成為安特衛普學院創意總監的 Brandon Wen,同時擁有比利時和法國血統、一向擅長在創作中表達多元文化融合與矛盾美感的設計師 Marine Serre。在 2017 年獲得 LVMH 大獎后,Marine Serre 不論是團隊規模、合作買手店規模、海外市場規模都實現了迅速的提升。
而最近幾年,除了國際奢侈品牌更容易引起行業關注的動作外,如美國快時尚品牌 Gap、運動品牌 Reebok 的創意掌舵者任命,也進一步反映出時尚產業對于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創意人才的重視,不僅僅反映在奢侈品領域。就如在 2020 年擔任 Gap 創意總監的尼日利亞設計師 Mowalola Ogunlesi;今年 2 月因合同到期而卸任 Reebok 全球創意總監的 Kerby Jean-Raymond 也是一名成長于紐約布魯克林的海地裔美國設計師,同時他還經營著個人品牌 Pyer Moss,并且是第一個受邀參加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的黑人設計師。
Pyer Moss 創始人、Reebok 前任全球創意總監 Kerby Jean-Raymond
從閉口不談到大力撼動了所謂的主流,黑人設計師、性別流動品牌、或是更多伴隨著多元化種族和性別標簽的前綴….未來,或許當所有人徹底忽略或遺忘這些前綴的時候,就是文化多樣性真正得到全方位認同的時候。
在此之前,不僅需要在文化和商業層面的持續交流,還需要綜合掌握與傳統文化體系和市場間的交流節奏與話語權平衡 -- 對于國際奢侈品牌等過去的“強勢群體”來說,通過文化多樣性議題過快過猛地革新品牌形象,是否也存在稀釋品牌 DNA 的風險,尤其是在越來越多傳統品牌都在極力推進這一趨勢的當下,便更多了一層同質化風險,如何在兼顧歷史優勢和文化修養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將多樣性作為補充自身現代化創意活力的同行者、而不是取代者?而對于越來越多擁有文化多樣性背景的新一代設計師同樣如此,如何在文化體系和市場成就都在不斷壯大、持續輸出個性鮮明的創意內容同時,不至于陷入憤世嫉俗或遺失特色的境地?
認同、包容,永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幾個時代的長期討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