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顧客在過去一年里從全球各地帶回的 Jimmy Choo 鞋恐怕能堆出一座大山。正是因為擁有如此忠實的顧客,這家以高跟鞋聞名的英國奢侈品牌去年錄得 3.18 億英鎊(約合 30.09 億元人民幣)的進賬,同比增長 7%。
無論在奢侈品行業,亦或細分的鞋履品類,7%的增幅算得上不錯。貝恩去年 10 月底發布的《2015 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監測報告》認為,個人奢侈品銷售額預計會從上一年的 3%跌至 1%-2%。最新發布的《貝恩 2015 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調研》報告得出,中國市場銷售額出現了約 2%的下滑,鞋履品類的同比增長僅為 2%。
從某種程度而言,Jimmy Choo 的逆勢上揚高度依賴于旅游消費。根據官網公告數據,日本、歐洲等旅游熱門國家是其銷量額的主要“產地”。如果你曾參與這支海外購大軍,應該早就見過當地百貨商場、奧特萊斯、機場免稅店里同胞們人頭攢動、爭相詢價的景象——好像人人都該擁有一雙 Jimmy Choo。這種潛藏于中國消費者腦中的意識形成于一朝一夕,也絕不僅僅是全智賢一人的功勞。
我們不得不先提提《星你》,雖然它已經過氣了
不得不承認,在中國擁有超高收視率的韓國偶像劇已經變成了一枚重要的時尚風向標。
2013 年熱播連續劇《來自星星的你》讓 Jimmy Choo 一夜爆紅,原因在于女主角全智賢腳蹬 n 雙 Jimmy Choo 出境。偶像劇的變現力遠遠超出你我想象,貝恩在第二年的奢侈品報告中,將 Jimmy Choo 的列為品牌吸引力第五名。此外,還特別引用了一名奢侈品消費者的回答“在看過韓劇后,我非常想要一雙 Jimmy Choo,但這款鞋在專柜幾天就沒影了。擁有一雙 Abel Pump (鞋款)絕對能夠讓你晉升為時尚達人。”
在此后的兩年間,Jimmy Choo 始終活躍在各路偶像劇中。2015 年日本秋季的一部瑪麗蘇喜劇——《朝五晚九帥氣和尚愛上我》就把 Jimmy Choo 作為男主送給女主的第一個禮物。短短幾分鐘內,這雙蕾絲高跟鞋的價格、高度、穿搭被扒得一干二凈。
這一切都像是歷史重演。早在 1998 年的熱播美劇《欲望都市》中,就有女主角手捧 Jimmy Choo 的經典橋段,她當時的臺詞是:“愛情也許不再,但是鞋子永恒”。如今,在日韓偶像劇中的頻頻出現也只是品牌的慣用套路而已。
需求有了供給也要跟上,僅日本已經開出 31 家店鋪
偶像劇和時尚雜志里的商品露出終究只是一顆種子,深埋在我們的腦海中。真正勾起大家消費欲望,帶來實際交易結果的還是品牌門店。首先引起 Jimmy Choo 注意的是日本市場:沉迷于“標志”的日本掀起一股奢侈品狂潮,各家品牌乘勢紛紛開店。結果就是,日本和面積相當于25個日本的美國一樣擁有 31 家店鋪。
當然,這些聚集于各個頂尖商圈的 Jimmy Choo 門店不光做當地人的生意,還要忙于招呼說中文的海外顧客。被連續劇和廣告打開眼界的中國消費者們算了一筆賬:和紅底鞋 Christian Louboutin、Manolo Blahnik 相比,Jimmy Choo 每雙三、四千的價格不會讓荷包大出血,知名度也絲毫不輸前兩家。
考慮到中國日益增長的消費欲望,Jimmy Choo 從 2014 年起擴張中國零售網點。2015 年 5 月,品牌亞洲首間兩層男女裝旗艦店在成都遠洋太古里開幕,與此同時還啟動了中國地區的 Made-To-Order 訂制鞋款服務。
持續強勁的購買力、遍地開花的商場和年輕的購買人群讓奢侈品牌垂涎不已。Jimmy Choo 首席執行官 Pierre Denis 此前接受《南華早報》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志在必得。公司每一財年計劃新開 10-15 家直營新店,其中的一大半會在中國。不過,截至目前,Jimmy Choo 中國網點也只有 17 家,剛剛超過日本門店數量的一半。
除了鞋子之外,還增加了配飾和香水線提高利潤
和大部分時裝屋一樣,經歷市場洗禮后的品牌通常不再愿意局限于起先的一分三畝地。拓展品類成為此時最自然不過的選擇。如果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大部分奢侈品牌不會輕易涉足鞋履,開云集團不久前將它旗下唯一的高階鞋履品牌 Sergio Rossi 賣了出去。
這一方面給鞋履品牌留下空間,另一方面卻在拉低行業安全感。萬一鞋子某天突然失寵,賣不動了呢?為了更好地武裝自己,同時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Jimmy Choo 通過自己研發或授權的方式開設了香氛和配飾系列。2015 年,Jimmy Choo 76% 的銷售額來自鞋履,其余則由香氛與眼鏡、手袋、絲巾等配飾貢獻而得。
從 Jimmy Choo 最新系列廣告大片來看,這一品牌已經不再專屬于“她”。模特 Nadja Bender 和 David Alexander Flinn 分別擔任女士和男士春夏系列主角,戲份不分伯仲。
當然,廣告也沒有少投放
Jimmy Choo 尚未正式注冊前,就已經是 VOGUE 雜志的常客。當時身為 VOGUE 總監助理的 Tamara Mellon 慕名來到倫敦一家藏在廢棄醫院中的制鞋作坊,外面停滿了接送倫敦貴婦、淑女的豪車。她們前來的目的就是找周仰杰(Jimmy Choo)為自己定制鞋履。
1988 年,VOGUE 制作了一期英國設計師特輯,長達 8 頁的專題里面,每一雙出現在雜志頁面上的鞋子都是出自周仰杰之手,至此,他聲名大噪,甚至接到了為戴安娜王妃量腳做鞋的邀請。
當 Tamara Mellon 和周仰杰聯手開出公司后,Jimmy Choo 開始大舉攻占媒體版面。1999 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至少有 50 位女星穿著他們的鞋子。在接下來的 15 年間,品牌幾度易手,兩位創始人也早已離開,可廣告投放策略依然得到每位繼任者的重視。Jimmy Choo 過去兩年來從沒缺席過 VOGUE、ELLE、BAZAAR 等重要時尚雜志的 9 月刊,中國版 VOGUE 同樣連續兩年刊登了 1 頁的 Jimmy Choo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