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專精特新”掃描:421家A股上市企業受資金熱捧 “小巨人”成重要上市儲備軍
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截至2021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累計公布了三批共計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中高端產業領域。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合計有421家A股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記者注意到,2021 年以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行情持續跑贏大盤,在盈利能力和成長性也表現優異。
今年上半年,421家企業整體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實現了44.71%和72.27%的同比增長,而相比之下,同期的A股整體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速卻僅有26.27%和43.53%。
即使在受新冠疫情負面影響的2020年,專精特新企業當年仍實現了12.86%的營收增速和23.48%的凈利潤增速,相比之下,當年A股整體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卻只有2.45%、凈利潤增速只有1.82%。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還有38家小巨人正在進行IPO審核(通過和待表決)過程中,申報板塊主要集中在科創板和創業板。未來,隨著北交所的落地,有業內人士指出,專精特新小巨人有望成為A股上市重要儲備力量。
“2021年以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凈值持續跑贏大盤。一是‘專精特新’屬于硬科技賽道,二是今年二季度以來市場風格切換為中小市值,‘小巨人’風格上占優。進一步挖掘投資機會,可以關注正在問詢的IPO新股,聚焦‘雙創’,高端制造、戰略科技、醫藥生物三大行業。”華安證券研究所指出。
4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掃描
W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421家“專精特新”公司主要集中在中游制造領域。
其中數量最為集中的行業有機械設備(98家)、化工(61家)、醫藥生物(48家)、電子(43家)和電氣設備(38家)。其中,雖然機械設備、化工在傳統認知上仍屬于周期中游制造業,但如果進一步細分去看,大多數企業仍集中在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升級領域,譬如機械設備細分賽道新能源設備、光伏、工業4.0等,化工領域的半導體材料、新材料、環保等。
在市值分布上,截至9月13日,421家企業合計總市值為5.94萬億元,其中市值超過千億的“專精特新”公司有10家,其中市值最高的紫金礦業總市值已達到3119.81億元。恩捷股份、片仔癀總市值也超過2000億元。
不過,整體來看,“專精特新”公司大多數市值較小,目前有288家企業的總市值不足100億元,占比超過68.40%。其中,市值最小者是集網絡安全、供銷社等概念于一身的天鵝股份,截至9月13日的總市值僅有13.56億元。
“體積”雖小,但這些公司的成長性卻不弱,基本上都是各細分行業的龍頭。今年上半年,421家專精特新企業實現總營收合計8972.31億元,同比增長44.71%,合計實現凈利潤為947.02億元,同比增長78.27%。
與此同時,在盈利能力上,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專精特新公司的平均ROE分別為11.69%和6.74%,這一數據高于全部A股均值8.90%、5.68%,且相較細分的主板(9.02%、5.70%)、創業板(6.28%、5.18%)和科創板(8.76%、5.37%)也明顯占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指出,在我國產業領域里,如汽車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電子制造業,“小巨人”主要分布在上游,行業聚集效應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成長、高盈利屬性的加持下,“專精特新”群體在二級市場也獲得了更多資金的關注。
Wind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剔除56家2021年之后上市的企業(沒有可比數據),剩余365家專精特新企業總市值今年以來累計上漲了26.56%,遠高于同期大盤(上證指數)6.90%的漲幅。其中33家企業股價漲幅翻倍。
長江證券分析師陳潔敏認為,在中國產業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國產化和高端化進程加快,卡位制造業各個關鍵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蓄勢而起,企業成長性逐步進入兌現期。伴隨政策紅利的驅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望在未來迎來估值與盈利共振向上的戴維斯雙擊, 成為下一階段市場的主線,其整體投資價值值得長期關注。
“小巨人”成重要上市儲備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已經上市的“小巨人”之外,還有更多專精特新的企業正在沖刺資本市場。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4日,屬于三批“小巨人”,且正在進行IPO審核(通過和待表決)的企業共有38家,均來自于“雙創”板塊。其中,科創板17家,創業板21家。
行業分布來看,專業設備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化學原料制造的待IPO審核個數位居前三,分別為9家、5家和4家,可以看到“小巨人”新股投資依然聚焦高端制造、戰略科技、醫藥生物三大行業。
此外,隨著北交所的落地,也將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更高效的融資平臺。據《北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試行)》(征求意見稿)顯示,發行人申請在北京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并上市,市值及財務指標應當至少符合四項標準中的一項:
包括預計市值不低于2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不低于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2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8%;
預計市值不低于4億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平均不低于1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于30%,最近一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正;
預計市值不低于8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2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占最近兩年營業收入比例不低于8%;
預計市值不低于15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不低于5000萬元。
申港證券梳理,經過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全面篩選,具備北交所上市標準和專精特新稱號的三板企業合計有86家。
其中,2021年中報季,同時具備北交所上市標準和專精特新稱號的新三板企業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43%和93%,同期可類比的創業板指營收和凈利潤增速為38%和30%,科創50營收和凈利潤增速為53%和50%,體現了這類新三板公司具備著較高的成長性,涵蓋了專精特新企業的優質賽道高增速能力。
盤和林認為,資本市場以融資催動行業發展,為“小巨人”企業持續投入研發提供最有力支持。資本市場有助于完善企業治理體系,讓企業發展更加正規化,強化管理效率,提升企業競爭力。同時,也能增加“小巨人”企業的知名度。除了能夠提升銷售,還能通過資本市場的傳播效應聚集更多的產業資本合作,讓更多的戰略投資者為“小巨人”企業提供技術等多方面戰略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