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麻紡:從街道作坊到紡織部定點生產企業
在塘步嶺工業區采訪長城機械廠、玉林烤煙廠時,我們多次經過一個廠區門口,看到車輛頻繁進出廠區,熱鬧不已。附近市民介紹,這里是玉林市麻紡織廠舊址。作為一家曾經輝煌一時的玉林明星企業,玉林市麻紡織廠有著怎樣的故事?近日,我們再次來到塘步嶺工業區,走進原來的玉林市麻紡織廠。
生產區建筑基本新建
生活區維持原貌
廠區的大門是平頂式設計,兩邊的柱子之間分別有花格子窗。大門兩邊還有小幅圍墻,上面有紡織線的圖案等。
走進生產區,能看到高大的辦公樓,護欄上小型花圃里的三角梅垂下柔枝,其間綴滿紅花。“原來的廠房和辦公樓已基本拆除,現在生產區的建筑都是后來的公司建的。”原玉林市麻紡織廠辦公室主任盧強介紹。
生活區與生產區相隔僅百余米,目前基本維持原貌。門口高大且裝飾雅趣,上方有水泥花格子護欄。生活區里,種滿了桂樹、木菠蘿等植物。
一直往里走,便是住宅樓。住宅樓有4層高,樓前有愛心形狀的魚池,魚池里有假山。如今,住宅樓里仍有一些原玉林市麻紡織廠的職工居住。“生活區占地面積達4.2萬平方米,共有4棟住宅樓、5棟平房。”盧強介紹。
街道作坊發展成為大型企業
據介紹,玉林市麻紡織廠的前身是1977年在城區西街吳屋寨成立的一家小型麻紡織廠。當時只有職工60人、舊式鐵木機8臺,年產麻袋僅10萬條。1979年,當時中紡部生產司的總工程師秦德威和自治區紡織廳的工程師周子德到玉林調查后,認為玉林成立規模麻紡織廠正當其時。于是,麻紡織廠就此迎來新生。
“玉林地處亞熱帶,是桂南黃麻產區,每年種植黃麻的面積達6666.66公頃。”盧強說,相關專家正是看中了玉林這個優勢,才決定在玉林成立規模麻紡織廠。
經自治區批準后,1980年,玉林市麻紡織廠選新址于塘步嶺工業區,并于當年3月動工,開始籌建半套(52臺布機)生產規模的麻紡織廠。
建廠后,工廠便開始招收工人,并分批送到國內先進生產企業進行培訓。現擔任玉林中藥港商會會長的吳志英還記得,她高中剛畢業便考進玉林市麻紡織廠,成為廠里第一批工人之一。“當時我到廣東吳川麻紡織廠學習紡紗技術,3個月后返回廠里上班。”起初,吳志英是紡紗工人,兩年后,由于工作表現出色,轉任質檢工作。
1981年5月,玉林市麻紡織廠正式投產,當年便獲利潤10萬多元。盧強介紹,1981年,玉林市麻紡織廠劃分為紡部、織部兩大生產車間,同時設置機電車間作為附屬車間,負責電機維修和零配件生產;1982年,劃分為4個車間,即前紡車間、后紡車間、織造車間和成品車間。因投產迅速、見效快,玉林市麻紡織廠不斷擴大生產,1983年即成為具備全套設備(104臺布機)的新型麻紡織廠。
職工前往全國各地交流學習
產品廣受歡迎
據了解,玉林市麻紡織廠以“6635-927克”國標麻袋為主要產品,同時出售部分股線。后來,又生產多品種單經、雙經平紋麻袋、麻布,并根據用戶需要,設計各種型號的麻袋,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
“工廠投產后,印發了3000多份產品介紹并散發給各城市有關單位及用戶。”盧強說,1982年,時任玉林市麻紡織廠廠長的蘇錫珊帶領一個小組到山西、陜西、四川等地了解麻袋行情,并推銷麻袋。1984年5月,副廠長張承業帶領供銷人員參加在河南鄭州舉辦的全國食品包裝技術交流會,之后到華中、東北一些省市了解市場情況,向20多名老用戶征詢對麻紡織廠麻袋生產、質量、銷售等多方面的意見。那段時間,玉林市麻紡織廠購銷兩旺。
后來,玉林市麻紡織廠成為國家紡織部定點生產的麻紡織企業,使用國家定型全套麻紡設備,配置多種試驗設備,嚴格產品檢驗手段,選用國內先進工藝進行生產。據介紹,當時工廠選用的原料成色好、強力高,傳統產品“6635-927克”國標麻袋結構緊密、強力高,適用于盛裝100公斤的大米、小麥、糖和純堿等,受到廣大用戶歡迎。另外,“6635-70克”國標麻袋、“6630-650克”國標麻袋還獲得國外商家好評。
帶動醫療機構、學校等配套設施發展
玉林市麻紡織廠的興旺發達,也帶動了其他配套設施的發展。
由于當時廠區與玉林城區有一定距離,為了方便職工生活,玉林市麻紡織廠建設了醫療機構,衛生室建筑面積達315平方米,有醫務人員7人。建廠初期還成立了幼兒園,1983年增辦托兒所。后又與玉林市自行車四廠、烤煙廠、卷煙廠、冷凍廠等附近企業聯合自籌資金、師資辦起塘步嶺工業區職工子弟學校,初期只設小學班,1982年后增設初中班。
塘步嶺工業區職工子弟學校一直辦到上世紀90年代初,后來改成玉州區環西學校。2010年,改為玉林市特殊教育學校。
困境中開發新產品一度扭轉頹勢
“1984年,麻紡織廠進行了新產品開發。”盧強介紹,當時國內麻袋市場達到飽和狀態,麻袋產品嚴重積壓,玉林市麻紡織廠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為了扭轉這一局面,玉林市麻紡織廠派出一批信息員到各地調查,了解當時的市場需求情況。后來,根據收集回來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先后開發了“6635-626克”國標麻袋、“6630-845克”國標麻袋以及其他多個品種的麻袋及麻布等產品。
“1986年,麻紡織廠在連虧兩年后,盈利31.06萬元,使我們在黑洞中看到了光點。”盧強說,開始扭轉頹勢后,1986年,玉林市麻紡織廠從平南麻紡織廠購進4臺縫邊機,增強縫邊的生產能力。當年,開發了新產品后,訂貨商紛至沓來,產品一度呈供不應求之勢。因為表現搶眼,當年12月,玉林市麻紡織廠獲得企業驗收合格證,接著又先后被自治區及我市評為“端正黨風先進單位”“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然而,好景不長,1987年,麻袋市場急劇變化。“那時,種甘蔗的經濟效益比種黃麻好,原來的黃麻種植戶很多都改種了甘蔗。”盧強說,這種現象造成本地黃麻原料大幅減少,工廠生產需要從外地購買原料,成本隨之增加。加上那時市場出現了蛇皮袋產品,麻袋產品受到嚴重沖擊。就這樣,麻袋生產往下坡路走。1992年,玉林市麻紡織廠正式停產,一家曾經風光無限的麻紡織企業就此謝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