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 研究員 魏際剛
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優勢支柱產業,其持續健康發展對經濟社會意義重大。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我國已建成全世界最為完善的現代紡織制造產業體系,產業鏈各環節的制造能力與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紡織產業鏈各環節發展并不平衡,存在一些明顯短板。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比較突出,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更為惡劣、國際競爭也更加激烈。在新形勢下,紡織工業如何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在全球變革中打造更加強大的產業鏈,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紡織產業鏈外遷情況
從紡織產業鏈條看,我國棉紡、常規化纖、印染、服裝、家紡、部分紡機具有競爭優勢。但同時,我國在高性能纖維、高端紡織機械、產業用紡織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高性能纖維與生物基原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距;產業用紡織品競爭力不強;高端紡織機械關鍵技術與裝備需依賴進口,我國仍有10項紡織裝備與零部件依賴進口,估算年進口金額5億多美元,約占紡織機械與零部件進口額的1/7,包括自動絡筒機用電子清紗器、空氣捻接器和槽筒,無梭織機用高速電子多臂裝置,自動穿經機,紡織用工業噴墨印花噴頭,印花導帶等。紡織裝備行業對部分高性能金屬材料、高精度傳感器、高速軸承、芯片、密封件等高端通用零部件和原材料存在進口依賴性。
紡織產業鏈上,棉紡企業和針織企業是在境外投資建設生產加工基地最多的領域,投資主體基本都是國內的龍頭骨干企業,投資區域集中在越南、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以埃及、埃塞俄比亞為代表的非洲國家。我國棉紡企業在越南投資已經超過200萬錠,包括天虹集團是越南最大的紗線生產企業,魯泰集團的投資包括6萬紗錠和3000萬米色織面料,華孚色紡的投資有30萬紗錠和1萬噸染色,百隆東方的投資有50萬錠??椩?、印染、梭織服裝和化纖領域跨國配置資源的境外投資也開始出現。近兩年來,梭織服裝企業開始將一些工藝相對簡單的大批量產品轉移到東南亞和南亞海外基地生產,例如山東迪尚集團在孟加拉國、柬埔寨、越南和緬甸投資建廠,山東魯泰在緬甸投資生產襯衫,江蘇恒田在緬甸投資2個制衣廠。山東魯泰和山東華紡在越南投資的面料項目都包括印染環節,2019年,江蘇聯發股份發布投資公告稱,將在印尼投建年產6600萬米高檔梭織面料的項目,總投資約為1.9億美元。
我國紡織產業鏈結構性短板及部分環節外遷的原因
(一)我國紡織產業鏈存在結構性短板的原因
一是創新體系不完善。我國紡織機械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尚未形成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發展格局,分立發展的孤島現象比較普遍,機構間共利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國家科技投入分散,未能形成社會協同效應。
二是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從現實情況來看,專業技術人才存在匱乏等現象,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不能順應紡織工業國際化發展潮流。
三是行業利潤總體偏低。我國紡織服裝業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占據市場份額,多數紡織企業以生產附加值低、同質化程度高的中低檔產品為主,尚未形成國際有力品牌,紡織服裝業整體基本處于全球價值鏈中附加值最低的加工制造環節。利潤偏低帶來企業對創新與品牌的投入不足。
四是標準、檢測、數據管理等水平有待提升。大多數高性能纖維生產企業關注生產環節,在標準化、監測評價方面缺少技術支撐和專業化管理,下游使用規范、法規認證、數據庫與標準等未完全建立。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多、產品種類復雜、標準歸口單位多,造成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分類不統一,標準實施困難。
(二)我國紡織產業鏈部分環節外遷的原因
這里既有行業自身發展需求,也有外部環境因素。
一是化解制造成本上漲壓力。近年來,國內各類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用工、用電、稅費、棉花原料等多種成本疊加,企業僅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化解成本壓力的難度有所加大。招工難現象長期持續,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企業員工老齡化、流動性強的情況難以改善。而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在人工、原料、電價等方面的成本優勢較為顯著。例如:越南紡織服裝工人每月工資是我國同業工人的1/3左右,工業電價、水價僅為70%—80%,當地雇員達到一定數量后所得稅享受免征或減半優惠。埃塞俄比亞工人月工資僅為我國工人的1/6,電價不足國內的1/4。
二是規避貿易環境風險。近兩年,由于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性顯著上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采購商開始減少從中國大陸采購紡織服裝產品的比例,一些有海外工廠的紡織企業將國內訂單向海外工廠轉移、擴建海外工廠的情況明顯增多,很多企業對于投建海外工廠表現出了強烈的意愿。越南等發展中國家與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建立了關稅優惠或自由貿易關系,享有更好的市場準入條件,也是吸引我國紡織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重要因素。
三是尋求優質原料供給。近年來,我國高品質棉花供給短缺的問題較為突出,為解決原料供給問題,很多企業在越南、烏茲別克斯坦、馬來西亞、美國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好,且具有原料種植優勢或貿易便利條件的地區投資建設了紡織生產基地。
構建更為強大紡織產業鏈的政策建議
一是高度重視紡織產業鏈環節升級,加快完善產業創新體系。要把對關鍵紡織機械、高性能纖維等短板領域的發展上升到制造強國戰略的高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產學研建立長期穩定的供應鏈合作關系,構建產業創新聯盟。加強創新資源整合,發揮國家重要科研基地的引領輻射作用,加快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特別是關系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基礎工藝技術、重大裝備和新技術的研發等。支持紡織企業創建自主品牌。
二是加快推動智能制造,實現機器替人,增強國際競爭力。圍繞著降本增效、品質提升、供需對接的要求,推動紡織服裝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強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對紡織服裝產業鏈不同環節、生產體系與組織方式、企業與產業間合作等進行全方位賦能。加快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信息網絡技術,大力發展紡織工業互聯網,促進產業內的人、物、服務以及企業間、企業與用戶間互聯互通、線上線下融合、資源與要素協同,優化工藝流程,減少勞動力需求,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三是加強紡織標準體系建設。密切跟蹤、研究、采納國際先進標準,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標準制修訂,推動紡織優勢產業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推動紡織標準國際互認。完善紡織行業標準化體系。加強纖維新品種、功能性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等領域標準制修訂。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游標準銜接配套。推動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發展優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四是加強紡織人才隊伍建設。構建以紡織服裝高等院校為主,職業學校、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重點企業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實用技能型、工程型、創新型、戰略型、復合型等多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高度重視工匠精神與工匠隊伍建設,為職業群體創造良好環境。重點培養戰略型人才和創新創業型領軍人才。推動院企共建實訓基地,提升學科水平、技能培訓與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相協調。
五是激發內需市場消費潛力,擴大產業的內需應用。積極引導紡織企業落實“三品”戰略,提升品牌產品與內需消費的適應性;加強對優勢自主品牌的宣傳推廣,擴大自主品牌消費需求。運用好政府采購措施,扶持自主品牌紡織產品參與采購競爭。完善應急產品政府采購以及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機制,增加救災帳篷、防洪抗汛土工模袋等特殊紡織品需求。
六是優化國內產業布局。完善中西部地區政策與投資環境,鼓勵和引導優質紡織產能優先選擇國內產業轉移,鼓勵紡織企業通過產業區域轉移加快技術裝備更新升級,更好化解環境、成本壓力。加強政策協調,針對中西部地區研究更為有力的稅收、土地、財政支持以及排污指標傾斜等激勵措施,增強企業投資積極性。加強政府服務功能,解決基礎設施、人才短缺、投資政策不連續等制約產業轉移的基礎性問題,改善投資環境。
七是引導企業合理、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加強對紡織工業海外投資指導,提高國際布局效果。引導企業繼續整合國際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資源,包括高端制造能力、品牌及渠道、研發技術資源等;投資紡織原料基地,彌補國內天然纖維和石油資源短缺不足。引導紡織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產能合作,將紡織工業打造成為“一帶一路”標志性合作示范領域。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魏際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