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熱點:商水縣智能“織造”重建紡織服裝產業新優勢
如今,科技創新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近年來,商水紡織服裝行業乘著科技發展的東風順勢而為,智能軟件、新技術、智能設備以及智能管理方式被逐漸應用于實際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產品質量、減少了成本、提升了品牌附加值,智能“織造”為紡織服裝重建產業新優勢,涌現出盛泰浩邦紡織、阿爾本制衣等一批龍頭企業。如今的商水紡織業已經“脫胎換骨”華麗轉身。
科技引領智能“織造”
“這幾年,一排排現代化廠房、一座座智能化服裝工廠在商水拔地而起,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站在盛泰浩邦紡織工業園里,管理員王風彩不停地感慨。
王風彩的感慨,主要來自紡織服裝行業今昔不同的變化。傳統服裝生產流程有手工畫版、剪出紙樣、放碼、排版、裁剪、縫制等。而在盛泰浩邦紡織工業園現代化智能生產車間,裁剪和裁剪之前的流程都是以電腦和機器為主。在工業園制衣車間,工作人員從電腦中調出一個服裝版型,將其發送到智能裁床,兩分鐘后,袖子、前胸、后背等衣片就出來了。
當自動碼布機將數十層布料送至智能裁床,經過電腦激光切割,數十層衣片一會兒就裁好了。衣片按照不同品種和規格分類,被送到指定裁縫工位。工位上方,“智能吊掛系統”自動行進,將衣服的半成品傳送到相應崗位。在工業園的“作戰室”里,LED屏上滾動播放任務匯總數據、產品匯總數據、當下品質最差員工、當下等待時間最長員工等信息。在成衣制作工人面前也有一面小屏展示著該員工工單信息、產量信息等。
“‘作戰室’的信息可以讓我們對當下的工作任務、工作目標、產品完成情況、工人工作情況等一目了然。員工工位上的信息,可以使每一位工人對自己的工作完成情況有所了解。” 盛泰浩邦紡織工業園總經理崔瑋聰說。
“只要有高科技支撐,傳統行業同樣可以變得‘高大上’。”阿爾本制衣行政管理人員鄺慧慧說,在服裝制作中,阿爾本設計開發引入二維碼,每一件衣服的每一個部位通過掃碼都可以找到“經手人”。
公司董事長李天凝告訴記者,阿爾本制衣以信息化技術提升服裝制造的數字化應用水平,目前自主研發軟件700多個。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的管理系統,通過對每件成衣在各個工段生產信息的實時記錄,實現了產品的可追溯性管理。
在生產管理方面,利用MES智能生產管理系統、服裝ERP生產管理系統、規模化服裝生產大數據分析系統、數據采集分析系統等,將公司各種數據資源進行綜合集成,實現人員、訂單、物料、工藝、質量、產品、物流等信息的綜合集成利用,打通企業的數據流,實現數據資源的可利用。同時基于自主研發的吊掛流水線制衣系統、RFID的服裝生產懸掛輸送系統等,將產品與互聯網終端設備鍵接,實現了智能化生產過程管理與控制,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還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加強信息管理,構建“高效、創新、節能、環保”四位一體的智能化工廠。
補鏈強鏈增韌性
“如果把商水縣紡織產業的發展比作一個人的成長時期,咱們的紡織產業還處于少年時期,目前正在補鏈,接下來還要強鏈。”商水縣政府黨組成員、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主任馬三華說,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商水紡織服裝業在全縣乃至周口市工業經濟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數據顯示,商水縣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35家,在縣城周邊和鄉鎮分布有150多家生產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小微企業和300多個加工站點,從業人員達6.5萬多人,實現了為縣域經濟強筋壯骨的目標。
業內人士表示,商水紡織服裝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勢在必行,印染這一環節是短板,印染能力不足制約著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發展。那么,如何完善紡織服裝產業鏈條,加強產業配套?
盛泰浩邦紡織工業園2019年12月落戶商水至今兩年時間里,已初步構建了集紡紗、織造、印染、服裝、電商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紡織服裝工業園區。在這里,從原料到成品的蛻變,只是紡織服裝產業鏈條上的部分環節。
目前盛泰浩邦紡織工業園內的1號、2號服裝車間已建成投產,現有員工1500人左右,年產2000萬件高檔成衣;5號針織車間也已投產,年產1.2萬噸高檔針織面料。“二期制衣及針織印染項目正在抓緊籌建中,今年能夠投產運行。”工業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針織印染項目投產運行時就是紡織服裝產業鏈條完備時。
在盛泰紡織智能倉庫,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忙著調試設備,工業機器人在調試中有條不紊地在進行作業。設備投入使用后,這里將是個無人倉庫,實現自動進貨、自動出貨。過去1車30噸的貨,10個人四五個小時才能完成裝卸,現在1個機器人2小時內就能完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節約了用工成本。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科技研發上,商水投入可謂是“大手筆”。商水縣縣長沈宗祥透露,為促進產學研深入融合,讓研發成果、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促進工業企業工藝改進、效益提高。目前,商水縣已完成技改項目26個,全縣132家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98家開展研發活動,已投入研發費用1.5億元。
產業富民夢成真
普通人的故事,見證時代的變遷。到大城市務工去個“小作坊”,回“家門口”打工卻進入個“大型現代化車間”,是商水縣舒莊鄉汾河村村民王偉霞的切身感受。同所有年輕人一樣,帶著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2014年,王偉霞經人介紹來到鄭州打工。這里與其說是個制衣車間,不如說是個家庭作坊。作坊面積不大,工人也不多,制衣按件發工資,好在能夠多勞多得,王偉霞便在這里干起了服裝加工。后來,由于需要照顧家中小孩,王偉霞應聘到盛泰浩邦紡織工業園。“短短幾年間,沒想到家鄉的紡織服裝業發展,檔次竟然如此高!”王偉霞感到很驚詫。更讓她沒想到的是,工資收入高時能拿到八九千元,比鄭州打工時拿得還要多。王偉霞表示,以后哪也不去了,扎根家鄉干一輩子。
與王偉霞一樣,湯莊鄉小李莊的張秋芝早年也外出做紡織服裝。張秋芝說,她雖然在深圳的一家紡織服裝廠務工,但那里沒有數字化的生產線,自動化程度沒有這里高。在外打工七八年,除去吃住和交通費用,細算起來還沒有在家收入高。“在這里吃住免費,有事了騎電動車就能到家,多好呀!”言語間,張秋芝臉上洋溢著幸福。
今年30歲的阿巧初中輟學后經歷過小作坊紡織車間的人頭攢動、噪音大、棉絮紛飛。小作坊被取締后,如今她天天端坐在阿爾本智能服裝車間參與成衣制造,看著一件件成衣從原材料、驗布、制版打樣、裁剪、縫制、鎖眼釘扣到整燙、檢驗、驗針、包裝成品的蝶變過程,阿巧不禁感慨:“聽著馬達轟鳴,看著釘針飛旋,恍若隔世,這一切發展得太快太好了。”阿巧和她的同事做出的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歐盟、東盟等國家和地區。這讓她收入增加的同時,特別有成就感。
據介紹,商水縣圍繞紡織服裝主導產業開展精準招商。今年以來,總投資50億元的萊賽爾紡織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60億元,安排就業25000人,利稅約7億元。總投資48億元的雅戈爾盛泰紡織工業園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118億元,上交稅收約6億元,帶動就業萬人以上。總投資10億元的年產嬰幼兒服裝2600萬件套項目,全系列打造嬰幼兒無醛工廠,項目全部達產后,將建成自動化生產線210條,可年產嬰幼兒服裝2600萬件套。
擎旗奮進正當時,凝心聚力再出發。縣委書記孔陽表示,商水縣圍繞打造國際品牌服裝供應鏈基地目標,創新實行“四張圖譜、四個拜訪”招商工作法,按圖索驥推進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龍頭企業帶動招商。目前,商水依托盛泰浩邦紡織、阿爾本制衣等頭部企業,著力打造國際品牌服裝供應鏈基地,加快培育年產2600萬件嬰幼兒無醛服裝、3億米天絲混紡高檔時裝面料等4個全國單品冠軍,努力實現經濟發展高質量、社會發展高效益、項目建設高速度,推動商水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來源:周口日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